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

女性心理疾病與社會適應

邱念睦 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

時代演進 女性情感性疾病偏多的現象
女性之焦慮性疾病 女性的適應性疾患
談到治療

時代演進

  隨著時代演進,女性的自覺與期待都較過去高,在政治、經濟、生活上的角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對於女性的心理疾病也更須瞭解,以便適應多元化會的各種要求,來增進自己、家人及社會的福利。就筆者八年精神醫學的經驗中,提出一些有關女性心理疾病與社會適應的心得與各位分享及討論。

  首先,就精神疾病的治療中發現,因情感性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而住長庚急性病房者,女性多於男性;其中文獻上確定重鬱症之發生率為女多於男,甚至可為男性之二倍;而女性因酒癮而住院的人數遠少於男性,僅達男性之九分之一;女性因憂鬱性精神官能症及適應性疾患而住急性病房亦較多;而重型精神病及其他妄想性疾病之男女比例則大致相當。以上的結論是筆者在林口長庚精神科急性病房中,對四年十個月中1390人次住院的調查研究報告。

  雖然精神分裂或妄想性疾病中,女性與男性住院比例相當,但就臨床治療經驗而言,當女性精神病患惡化時,雖然也是產生幻聽、妄想、思想混亂…,以致於有一些異常行為,但通常不致於有暴力行為,反而容易遭受暴力攻擊。醫師若遭遇年輕女性病患惡化時,常常會考慮病患是否會因病而無法保護自己,遭受性侵犯,而較積極讓病患住院治療,有幾例個案是因發病時遭人強暴致懷孕,讓人不禁感嘆。但有一個現象是,若女性病患治療穩定時,仍較易結婚,而男性生病後雖然病情已改善,但若是無法工作順利,可能仍不能找到太太來結婚,這也是社會對男女的要求不同所致,也是讓我們有深入討論的地方。

回頁首


女性情感性疾病偏多的現象

  其次,就女性情感性疾病偏多的現象來討論,一般所謂躁鬱症或憂鬱症的原因為多樣性,也是有可能內因性,如體內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或種種身體疾病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外因性因素誘發,如家庭、工作、學業、人際關係……等因素造成的。在學術文獻中,發現躁鬱症之男女發作比例約相當,但憂鬱症之發作則女性較多,是否顯示女性本身情緒較易低落,有脆弱性,也就是目前流行用語EQ(情緒智商)高低與男性有差異。若是憂鬱症,則易產生憂鬱情緒、無趣、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睡眠障礙、失去活力、激動或遲滯、罪惡感、思考或記憶能力減輕、死亡意念…等症狀。這些症狀也許只出現幾項,所以早期偵測及預防有賴大家多注意及討論,那麼這些後遺症可減輕,因為精神症狀的表現可以不同形式出現,也許會投射在家庭生活,如小孩不乖、婆婆歧視、先生不愛…,或投射在身體上,如心悸、胸悶、胃腸不適、全身各處之疼痛…等種種表現,因此要與精神科醫師多加討論才能確定,並作適當之處理及治療。

回頁首


女性之焦慮性疾病

  再談到女性之焦慮性疾病,一般會有預期性焦慮、過度擔心,致自律神經失調,有緊張、警戒和審視…等症狀,常常病人會被認為胡思亂想、沒事找事、自找麻煩而被指責,甚至於被帶去求神問卜,最後被帶至精神科。由此可見,國內對有精神官能症個案的求醫行為,是先努力斥責、壓抑,其次求超自然的力量解決,最後有可能把他們當精神病患治療。但在男性病患可能靠酒精、強力膠、安非他命、海洛英…等禁藥,自行治療,自行解決,所以住院之男性酒癮病患特別多,且多被認為人格有問題,有一部份藥癮病患則被關在監獄中治療,女性藥癮則多半以鎮靜安眠藥為主。而女性之傳統畏懼症亦常見,尤其是單純畏懼症,如怕鼠、蟑螂、蜘蛛、蛇…等,可由生活經驗,個人表達心衝突的象徵化過程,個人特質及家庭等因素而來。

  另在門診常見的精神疾病有身體化症,個案雖沒有人際關係上之焦慮、憂鬱,但持續專注於身體的不適與治療中,四處求醫,但總是檢查正常,找不到病因,而流浪於各大醫院中,這可能是潛意識的不為人知的驅力轉化為身體問題,治療效果亦是差異極大,尤其在華人社會中,身體的不適是最容易得到他人的關心,也是得到關愛的最好溝通方式。就筆者的畏寒症(畏寒症是一種病態的怕冷疾病,與個人性格,挫折,及我國文化中強調陰陽的疾病關念有關)研究中,提到二例個案,都是傳統婦女,曾遭遇生活或經濟的挫折,以致適應困難,呈現的症狀有畏寒,盜汗,虛弱,焦慮,並合併有陣發性恐慌,其採取對策都是傳統中醫或民俗治療方式,如吃補品,穿厚衣,躲避,最後才求助急診,其中一位個案並沒有畏寒症之家族史,病因可能是多因素,主要是生活經驗,個人表達內心衝突的象徵化過程,人格特質及家庭因素,再加上文化因素所致,其預後的影響因子,則為藥物及其支持系統的強弱。

  某些畏懼症在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是模仿父母的焦慮反應而造成焦慮,在中國文化上,中醫注重陰陽寒熱之說,亦使中國人特別在意陰虛,風寒之感覺,是故腎虧,缺血,氣血不足…等中醫名詞廣為民間流傳,因此有害怕風寒的人就要用某些方法,如鍊氣,食補,藥補,產婦忌吹風且要坐月子,補血…等來調合陰陽,促進健康,否則日後的不適,可能都歸諸於它的影響。而如今,隨著新的疾病,如愛滋病的出現,讓人擔心,是否許多女性會產生愛滋病畏懼症。而在現今治安惡化下,是否更多女性會產生社交畏懼症或夜間外出畏懼症。

回頁首


女性的適應性疾患

  女性的適應性疾患,求助精神科者亦多於男性,在急性病房中,女性為男性之二倍,而 在筆者門診作深度心理治療者,則為八倍左右。這些個案除部份談論身體症狀之治療外,許 多話題多半集中在情感問題,如與先生或男友之間相處之衝突、外遇問題,或與其他家人適 應問題,如與公婆及父母相處問題等,少有因工作問題而來諮商的。因此女性較嚴重的適應 性問題是如何與親密的人相處,如何調適扮演至家人都能接受的角色。討論女性壓力的來源 ,一般較男性為侷限,但解決的方法亦不容易,常常不只牽扯是或非、對與錯的問題,而是 在於權利與地位的爭奪。舉例而言,傳統「多年媳婦熬成婆」的觀念受到了挑戰,許多過去 吃苦耐勞、忍氣吞聲的婆婆,面臨新時代女性要求合理公平的對待時,可能會覺得權威不再,兒女不像小時候那麼聽話,甚至於自己被要求改變。而媳婦也不能接受權威式的教導,又不能像哄先生般地哄婆婆,要是先生在婚前婚後的態度改變,不如以往的體貼安慰,也沒有時間溝通討論,則可能在壓力之下變得偏執、諜諜不休、沒有彈性去改變,變得氣質盡失,怨天尤人,產生焦慮、憂鬱、行為障礙。而先生在婆媳爭執及工作壓力之中,若無法溝通圓滿,也可能怪罪太太,感情產生破裂。多數的後果多是由女性去承擔,因為女性的重心多半放在家中,一旦家庭有問題,首當其衝的是女性及小孩,導火線可能是搬家爭執、裝潢問題、父母安養或探視問題、小孩管教問題、經濟分配問題、說話態度問題……等。若是家中有情感不合諧,加上男方喜新厭舊,則可能有外遇或其他意外,最後就產生嚴重的適應問題,例如要不要離婚或容忍,要不要爭取小孩的撫養權,要不要接受許多經濟上的損失,如何能撫平不安的情緒,如何找到好的避風港,如何重新站起來找工作…。通常女性最不能接受的是與小孩分開、失去尊嚴、失去支持系統…等,如何能接受這些損失是有婚變女性的一大課題。

回頁首


談到治療

  其次在談到治療,首先要考慮信任問題,當你信賴某一種治療時,即使吃的是安慰劑, 都能改善一點自己的精神狀態。通常有許多人熱心提供他所認為的治療之道,但最常接觸這 類個案的治療師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例如持續治療精神病患的精神科醫師才能治療精神疾病 ,若是有持續的研究,則更能日新月異。就治療精神分裂症或其他妄想疾患己有許多抗精神 病藥物可用,而憂鬱症亦有許多新的抗憂鬱劑可以治療,即使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等精神官能症亦有日新愈異的抗焦慮劑可治療。當對症下藥後,症狀消失,認知可能會改變,而接下來的心理治療就較好做了,但若是個案與治療師的治療關係不夠好時,則個案可能不來或不吃藥,那就沒辦法好好治療了。而較輕微的精神疾病是否要先使用藥物或直接心理治療,則端看初次會談分析的結果了,而每個人的抉擇差異太大了,因此有一些是醫療的藝術來讓個案接受治療,而與醫師的關係也有幾許緣份在其中。就心理治療而言,由於國人接受治療的動機差異太大,因此療效也是差異很大,一般而言,愈理性、西化的個案可接受心理治療,而治療可視情形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心理治療、心理動力學之深度心理治療,經過重新回想分析過去的種種,把往事流覽分解後,加以適當的定位,心理治療不但對許多心理疾病及適應疾患有治標效果,亦能有治本作用,幫助個人成長。在各地亦因文化不同而力種種的民俗治療、宗教治療…等,因有些信仰虔誠的人對於神媒、乩童、神父的指示有著不可磨滅的堅持,因此這樣的幫助是持續存在,有一定之地位,有許多女性尋求他們的治療。

  就以上討論,只是一個經驗談,在筆者在研究及臨床上盛行率較多,較常見之心理疾患及適應障礙,尚缺乏明確證據,來說明只有女性才會有這些困擾。我們期待將來對女性的心理疾患及適應障礙,有更多瞭解,並讓她們能得到更多的注意與更好的治療。

回頁首


Copyright(C)Frontier 1998 任何形式的運用,請先徵求作者及主辦單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