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黃政傑及歐用生兩位教授,在檢視國小生活與倫理課本時,就注意到了其中性別偏頗的問題,提出女性缺乏可認同的現代角色之分析結果(附件一),性別雖只是此研究的一個向度,然而,教材中存在的性別問題已經獲得重視。
1988年婦女新知基金會展開對國小國語課本首冊至十二冊、生活與倫理課本四至六年級共六冊、社會課本一至十二冊;國中國文課本全六冊、公民與道德課本全六冊、歷史課本一至三冊本國史、四五兩冊外國史;高中國文課本全六冊的整體檢視工作,發現所有課本中,女性無論就出現的人次及人物類型而論,其比率均明顯遠低於男性,連課本中的插圖也是如此,國文課本中的文選作者及文章內容也以男性作者及男性人物為主,種種結果反映出嚴重不平衡的性別刻板印象與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意識形態,遂將此檢視結果召開公聽會公布之,並出版《兩性平等教育手冊》。(附件二) 當時除了向教育部及國立編譯館呼籲力求改進之外,並要求開放民間編印教科書。
1993年台灣教授協會召開<體檢國小教科書>研討會,婦女團體代表李元貞教授續就其中之兩性觀加以檢視,發覺五年來雖已有小幅改善,整體而言仍不脫原先之刻板與失衡。 (附件三)
教材內容中的性別問題自此逐漸獲得普遍的重視,1995年由女學會召開的「台灣婦女處境研討會」,謝小芩教授在其發表之論文〈教育篇〉中,回顧了近幾年來曾做過的相關研究及其結果,批評其為充滿「性別偏見與歧視的教材」。 (附件四) 同年,婦女新知基金會承接教改會《落實兩性平等教育》之專案,在總結報告中,再度呈現此問題並提出全面檢討教科書的教改政策。 (附件五)
1996年國小教科書終於開放由民間編印,打破了數十年來由國立編譯館完全壟斷的局面,目前由國小一年級開始逐年使用新教材,新編教科書之兩性觀如何,雖仍有待檢驗,但脫離了國立編譯館大一統的控制,至少有了全盤更新的機會,前景值得審慎樂觀的期待。
一. 女性出現的次數與頻率遠遠低於男性
根據1988年婦女新知的檢視結果,教科書裡女性人物出現的人次與男性完全不成比例,以國語課本為例,在十三冊當中,只出現了11位女性人物,佔所有人物的9.65%,男性則有103人,佔90.35%,此情況在其他課本中皆大同小異,甚至連課本中的插圖也是如此;再如高中國文課本,共選了105名作者的文章,卻只有一名為女性,與女性角色有關的文章也只有14篇,呈現出極大的偏頗。二. 傳遞強調刻板僵化的性別印象
女性人物已十分稀少,如再細究她們的樣貌,就更令人洩氣了。 以國小國語課本為例,出現形形色色的男性人物,從販夫走卒到帝王將相,無所不包;而女性不是神話人物,就是偉人的母親,少有以個別獨立主體出現的機會。男女人物更顯現出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質,男性角色多元活潑,發展空間無限;女性角色單調刻板,發展空間狹隘。三.省略歪曲女性各方面的歷史貢獻 在過去長久的歷史中,擁有受教育機會的多半是男性,他們在家庭之外從事活動,做出貢獻,如果這是歷史的事實,教材將之如實呈現出來,似乎不為過,這樣的解釋看似合理,其實並不正確,因為事實上仍有許多對人類有貢獻的女性人物被刻意的忽略掉了,這是因為選取的標準純然建立在男性的觀點;另外,也因為這樣的價值觀,只將公領域的成就納入,廣大女性在家庭中的生活與貢獻全部都不算數,女性因此成了歷史的不可見人口,也自教材中缺席。
四. 男主女從的性別意識形態
幾千年來,我們的社會主要建基於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文化之上,它充斥著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思想,從不把女性當完整的人看待,這樣的情形在崇尚民主平等的現代社會已倍受批判挑戰,可惜,教科書的編寫過去一直由國立編譯館主控,長期掌握在一群幾乎全是男性的編輯委員手中,以至於我們的教科書就整體而言,仍固守著傳統思想,完全忽視本世紀以來婦女為爭女權的各項努力與呼聲,也絲毫不願面對今日的社會已大不同於以往的事實。
台灣的義務教育自六歲進入國小開始,也就是說,在這之前,一般的孩子受到的教導主要來自家庭及親人,在這之後,學校教育開始扮演起舉足輕重的角色,透過課程與教材,師生及同儕的互動,學生們開始進行計劃性制度性的學習,其中,對於個人的自我以及其人我關係的認知與掌握,是教育應達成的重要目標。 遺憾的是,現行的教材內容,在學生對性別意識的建立與認知上,不但無法提供正確公平的資訊,恐怕還會有強化偏頗刻板之性別角色之虞。 特別是對女學生而言,日日年年接觸這樣的教材,日積月累下來,它們所傳遞的訊息,已不僅是外在的資料,而會逐漸深入女學生的內心頭腦,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影響其自我認知,矮化其人格,無法培養其在漫長生命中,面對應付複雜世界所需的各種能力,如此一來,女學生進入學校接受教育,非但沒有獲得太多益處,恐怕反而形成如史坦能(Gloria Steinem)在其《內在革命》(Revolution from Within)一書中所言,女性越接受高等教育,反而中毒越深的情況。
現行教材內容對女學生最為不利的影響,可分以下幾點:
一. 缺乏學習典範,無法幫助女學生建立主體性,開展多元角色
教材本是提供受教者學習不同典範的憑藉,可惜我們的女學生恐怕很難自目前的教材中,接觸到太多值得效法學習的人物典範,甚者,在已經過於稀少的女性人物中,唯有傳統妻母角色不斷被強化,讓女學生在妻母角色之外,很難培養出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公領域生存所需的各項能力;而即使是有關私領域的生活與人際關係,現行課本中所傳遞的訊息也與現代價值觀嚴重脫節,很難讓女學生有學習做一個獨立自主完整的人的機會。
二. 強化女性特質,忽略個別差異,限制自我認知
近二三十年來,有關性別文化的研究,特別強調應避免將人生理上的性別與其人格特質和性別角色之間劃上等號,而必需針對受教者的個別差異進行了解與教導的工作,可惜,台灣的教科書在這一點上仍遠遠落後於現代教育的思潮,一逕地以生理性別將人加以分類,使得女學生很難擁抱及發展自身可能具有的多元特質;再加上男女特質被賦予優劣的價值區分,女性特質的被貶抑為消極被動為他人提供服務犧牲自我,因此,若女學生只被鼓勵培養女性特質,難免形成自我疏離自我否定的後果。
三. 認同單一男性價值觀,無法正視其女性經驗,形成女性文化傳承的斷裂
在一個男女不平等的社會與文化中,女性經常擁有有別於男性極其特殊的生活經驗,如能對其加以積極面對,將有形成可貴的女性文化的可能,來與男性文化相抗衡,進而彼此豐富,如此,應是人類社會之福,可惜,在龐大單一男性文化的壓制下,過去許多珍貴的女性文化遺產無法保留,現代女學生因此無緣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知曉前輩女性的來時路,形成女性文化的斷裂,既然無過往,當然也難以開來,一代代女性只能孤獨寂寞或依附男性而活,這麼一來,女性做為第二性的處境永遠無從改善,而男性文化也因缺乏刺激,終將失去活力,瀕於滅絕。
一. 全面改革教科書,開放民間版本 自85學年度開始,國小的教科書因開放由民間編印而有了大幅改革的可能,然而,此改革採逐年漸進的方式,也就是說,國小課本的全面更新,至少還得等上五六年的時間,而其它國中高中的諸多教材,卻仍採行國立編譯館的統一版本,繼續為害女學生,有心改革的人士,應繼續施壓,督促教育部在最短期限之內,全面解禁,開放教科書的編定,以自由競爭的方式打破統一壟斷的現狀。二. 新編教科書應納入性別平等意識
教科書一旦全面開放之後,所有出版商及編輯委員均應體認,兩性平等教育已是莫之能禦的現代教育趨勢,因此,編輯委員之遴選,應首重性別之平衡及其是否具備平等進步之兩性觀,並將之在編定的教材內容中具體呈現。三. 落實教科書的檢視工作 針對新教材的內容,應定期進行檢視工作並公布結果,以增進編者及教師之性別認知,並提供編輯未來修訂及教學工作者配合教學的參考;檢視工作可委託特定委員會負責,委員會之成員應廣納婦女研究學者、民間婦女團體代表、教師代表等人。
四. 加強教師正確的性別認知及教學能力
在師資養成過程及教師在職進修課程中,應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修習一定學分之性別課程,以培養正確的性別觀,使具備靈活使用教材的能力,並將之落實於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五. 鼓勵課外教材及讀物的書寫出版 應積級鼓勵更多人投入書寫及出版不具性別歧視 (non-sexism) 之補充教材及課外讀物,一方面可彌補單一教科書內容有限及不免狹隘之缺失;二方面可提供師生多樣豐富的課外閱讀材料,培養更為多元寬容尊重的性別觀;三方面更可提供學齡前兒童合適的啟蒙讀物,儘早建立正確的兩性觀。
唯有如此,我們的教材,才能發揮積極進步的教育功能,而不會淪為複製強化父權文化、陷女學生於不利不義的教育處境的幫兇。(1997年2月)
Copyright(C)1997 任何形式的運用,請先徵求作者及主辦單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