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
人工生殖技術與女性在醫療體系中的角色
梁華英
榮總婦產科醫師
每年在世界上成千上萬的懷孕是由「試管中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及其衍生的各種技術通稱之為「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ARTS)所產生。
早期學者嘗試用人類的精子及卵子在體外受精後的受精卵再種回子宮中。1974年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首先報導了由體外受精成功生下的嬰孩後,世界各地紛紛投入體外受精的計畫研究(I.V.F Program)到1981年南加州大學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
「體外受精」(I.V.F)是最基本及常用的「輔助生殖技術」,其後的各種改良、演變的方法不斷進步中。
病人的選擇
起先「體外受精」(I.V.F)是取代輸卵管的功能,提供輸卵管有病變而無法用外科方法矯正的婦女,後來漸漸地I.V.F亦給與其他因素所造成不孕婦女的方便,包括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vsis),男性因素及無法解析的不孕。婦女選擇作I.V.F時,如婦女本身輸卵管是暢通時,其他的治療選擇可加以考慮,包括了觀察;不同的治療方法有不同的懷孕率,有時其他的方法其懷孕率比作I.V.F還高。至於輸卵管不通的婦女,基本上沒有其他方法可選擇了。
再者,婦女如同時有輸卵管遠端及近端嚴重病變,骨盆腔重建手術預後不良,或輸卵管造口手術失敗,則I.V.F亦為一主要治療。
婦女如有正常輸卵管,則I.V.F或其他的「輔助生殖技術」可利用輸卵管運送配子(Gametes)或胚胎(Embroyvo)。
當卵泡發育成熟度減弱時,則用人類絨毛性腺激素(Human Chrionic Gonodocophin,H.C.G)刺激排卵。給予人類絨毛性腺激素(H.C.G)的時間十分重要,若太早給藥,則得到的卵子不夠成熟;若太晚給藥,則可能由於自然排卵而收集不到卵子。為著避免在給H.C.G前卵子已自然排掉,故必須測定黃體生成激素(Lutenizing Hormone,LH)的量,因在自然排卵前,LH會先有一個高峰分泌期,如測得LH的高峰分泌期,則此週期計畫得取消。
「輔助生殖技術」後的結果及成功的懷孕率
成功的懷孕率約為20%其中約有22%流產,5%子宮外孕,而能懷孕到生產者約有14%左右,而其中GIFT的懷孕率約29%,生產率約22%比其他的技術稍高。
沒有刺激排卵的體外受精
用人工刺激排卵的方法不是沒有代價的,首先是使用的藥物昂貴,同時子宮內膜預備好來接受受精卵的程度減低;再者,有部分病人對刺激排卵沒有反應或反應過度造成各種併發症。
為提高懷孕率,多個胚胎將會被放置於子宮內,在某些情形下會造成多胞胎懷孕,增加產科上的併發症及危險性或需要作減胎術,由於這些因素,自然排卵週期亦為參考的方法。
卵子的吸取
當給與HCG(人類絨毛性腺激素)34~36小時後收集卵子。可經由無菌操作,用長針經陰道在超音波監測下,刺入卵泡吸取卵子;在早期取卵的動作是經由腹腔鏡獲得,目前多經由陰道取卵。
精蟲的準備及受精
精液的取得在取卵前,經過48小時禁慾,精液取得後經過培養基的洗滌,收集後,必須放置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精蟲經過生理的變化,精蟲才有能力穿過卵子的膜,此稱之為capritution。然後調整精蟲的濃度,每一個卵子在一毫升的培養液中加入約200,000隻精蟲,然後置於37'C,4∼5%CO2濃度的培養箱內,約16∼20小時,如卵子有受精,則可看到兩個原核。
胚胎轉移
經過受精後,胚胎尚需要在培養基培養約24小時,正常胚胎發育約在兩個細胞,有時會發育成四個細胞,將胚胎及小量(10~25yb)培養液同時轉移至子宮中,病人平躺約3小時,待培養的液體吸收。
在此同時,由於子宮內膜的生長成熟程度不如自然的週期,故需給與黃體素來促進子宮內膜的成熟。
其他的輔助生殖技術(ARTS)
其他的ART所用的技術與I.V.F大同小異,刺激排卵卵子的收集與精蟲的準備均相似。不同之處有兩方面:
- 受精是在實驗室進行或在輸卵管內進行。
- 放入配子(gamete)(卵子 精蟲)或胚胎(embroyvs)。
用配子(gamete)(卵子 精蟲)同時放入身體中,受精是在體內進行,其好處是省卻許多實驗室的步驟,但沒有清楚觀察到受精的情形,有無受精不能證實,故不推薦應用於男性因素所引起的不孕上,除非捐贈的精子,如「禮物嬰兒」所使用的方法GIFT(Gamete Intrafallopian Transfer)。
其他如將精子及卵子由陰道後的直腸子宮陷凹(Pauch of Douglas)注入在腹腔中受精,受精後的合子(Zygote)注入輸卵管中等都是一些大同小異的方法。
各種不同的ART其成功率的比較是困難,係因影響的因子在各個技術中心是多元性的。而基本的原則為價位便宜,侵犯性少的技術是優先被採用的。
Copyright(C)1997 任何形式的運用,請先徵求作者及主辦單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