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王美玉:女記者的角色與社會責任
中國時報副總編輯
壹、記者的職責沒有男女之分
一、新聞工作並沒有男女之分
隨著兩性關係的解放,女人在各行各業都有十分傑出的表現,新聞工作更是如此,目前各媒體女記者的人數急速增加,幾乎超過男記者。連過去是男記者包辦的社會新聞,也有愈來愈多的女記者加入,女記者陣容龐大,不只是人數眾多,而是她們的能力受到肯定,機動性強,跟著警方出入危險的公共場所、群眾或暴力事件現場,甚至面對刑案屍體一樣面不改色,陪在檢察官身旁看驗屍。政治新聞也一樣,過去男人主跑政治新聞的情況完全改觀,幾個主要媒體的女記者,在政治新聞領域上的表現,讓男記者刮目相看。女人一點都不輸給男人,以中國時報為例,進用新人時,有時候還得有男性保障名額的考慮,以免陰盛陽衰。
二、記者的職責
媒體是社會的公器,肩負社會責任,其目的在於監督政府、提供民眾知的權利,並進一步關懷弱勢、實現社會正義。記者的職責就是要實現媒體的這些社會責任。不過這當中因為涉及媒體經營者的營利心態、政商關係等複雜關係,以及記者個人對新聞工作的期許和認知都將影響記者的角色和職責。
同樣是記者,有人很專業、受肯定,拿著號稱是春秋的大筆,無懼當道的權勢,監督政府、臧否政治人物;但有人地位卻很卑微,被叫文化流氓或垃圾。差別就在個人對記者這個頭銜的認知。
台灣新聞界目前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媒體經營者的角色,往往干預記者的新聞採訪。最明顯的就是媒體的政治立場,左右新聞立場和品質。仔細看報紙的讀者或許會發現,不少媒體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例如自由時報和宋楚瑜的恩怨情仇被認為是一份﹁反宋﹂的報紙,去年底三合一選舉時的﹁撕聯合報﹂風波,都和報紙的鮮明立場有關。
除了經營者的政治立場左右新聞的公正和品質外,記者個人的好惡,也影響新聞的公正、客觀。最明顯的就是政治新聞中,記者本來應該是一個旁觀者、甚至是監督者的角色,但是許多媒體的政治記者因為個人的政治立場,捲入了政治紛爭的旋渦,例如國民黨的連戰、宋楚瑜之爭,記者﹁各擁其主﹂的現象很明顯,馬英九和陳水扁的選戰,不少記者也選邊站,因此有人開玩笑,不僅連、宋,馬、扁之間煙硝味濃厚,連記者之間都有派系之分,在這種政治介入的環境下,新聞品質的確令人擔憂,談社會責任也稍嫌遙遠。
貳、暴力新聞充斥、情色新聞當前是媒體未善盡社會責任所致?
媒體的社會責任很大,但是現在翻開報紙、打開電視,經常是八掛新聞掛帥、社會新聞充斥,從高官、軍官、到女記者、平常百姓到處是緋聞,到處是桃色糾紛,不然就是令人怵目驚心的殺人、放火及青少年犯罪事件,每天都是這種新聞讓人不禁覺得生活品質實在太差,心情一點也輕鬆不起來。連李登輝總統都一再呼籲多寫光明面,少寫黑暗、暴力和犯罪新聞。
就新聞而言,只要是發生的事實就是新聞,至於能不能上報紙,就得看事件本身的是否具有新聞性,一個天天都有人被恐嚇、勒索的社會,讓人民生活失去保障,難道不是新聞?媒體報導的本質除了暴露犯罪的事實外,最主要還是善盡言責藉以提醒、監督政府主管單位,不能坐視暴力犯罪威脅善良百姓的基本生存權並進一步匡正社會的暴戾之氣。讓社會各階層包括政府、家庭都能重視這個問題,以改善生活環境。
不過不能諱言的是媒體在暴力、情色新聞的處理手法上,有太多的爭議,例如性侵害過程的具體描繪,刑案、暴力犯罪的巨細靡遺報導,以致有人擔心會引起歹徒不良的仿效,是很負面的新聞處理方式,有人甚至批評情色新聞充斥和媒體的主管充滿沙文偏見有關。
做為一位新聞人,我的看法是,新聞處理方式並沒有男女之分。媒體除了標榜所謂的社會責任外,它還有不小的營利壓力,例如電視新聞為了比收視率,只有在社會新聞上大做文章,為什麼呢?因為不只有人要看,還有不少人愛看這類新聞,它們被歸類是有賣點的新聞,在競爭激烈的報業市場中,只要能滿足消費者胃口的新聞,一定能大賣。
當然也有人質疑,讀者的視聽習慣是被媒體長期操縱養成的。媒體不應該反過來推卸責任強調是為了滿足讀者的胃口。這種質疑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問題的關鍵是,新聞事件只要是事實,就有可能被報導,尤其新聞報導不應該有太多選擇性。至於,新聞該做大、做小由新聞性來決定。媒體當然不是鼓勵也不應該渲染犯罪、暴力、色情新聞,反而應該挖掘社會的溫馨和光明面新聞,然而以當前社會失序,犯罪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媒體自然不可能隱惡揚善,只報喜不報憂。
參、黃周緋聞風暴挑戰女記者的危機意識
去年引爆的前省府發言人黃義交和新聞工作者周玉蔻之間緋聞事件,隨著「寶寶日記」的出爐、及周玉蔻繼而在網路公佈黃義交的性史和特徵,撼動了台北政壇,也葬送了女記者的尊嚴。因為其間牽掛了好幾位專業形象不錯的女記者。無獨有偶的去年底的市長選舉,一捲吳敦義和女記者打情罵俏的錄音帶,再度傷害女記者的形象,很多人問我,「你們女記者到底是怎麼跑新聞的?」,「有必要競爭到用身體去跑新聞嗎?」
男女記者的專業能力其實是沒有差別的,女記者也沒有必要用身體去跑新聞,否則那些長得很「愛國」的人,怎麼跑新聞?又怎麼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事實上女記者並不是每個人都長得如花似玉,碰到新聞對象就意亂情迷,缺乏獨力思考的新聞工作者。不幸的是黃周事件中以周玉蔻的美貌和專業能力,她是做了相當負面的示範,加上社會上習慣以偏概全錯誤思考,讓女記者的專業形象幾乎破產。這是女記者的危機,也是未來工作上最大的挑戰。
黃周事件之後,雖然女記者曾經針對形象的破產提出連署和自清活動,但是鮮少能杜絕已經植入人心的刻板印象,因此對於女記者而言,只有保持高度警覺,謹記者工作職責,不僅要和政治高層、商業利益保持應有的距離,個人的專業能力和道德觀都將是工作上一項嚴厲的考驗。
(C)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之運用請洽詢主辦單位
本網站由開拓文教基金會 蕃薯藤 規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