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信給我們回首頁
區域論壇>教育

教育

休閒中的性別平權──另一種分享

藍美雅 成大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前言

  得知自己懷孕後,許多的感覺交雜著,除了喜悅之外,還有些擔憂,其中很鮮活地湧上心頭的擔心,竟是如果挺個肚子來回於台南左營之間,要穿越天橋、地下道及障礙重重的人行空間,我會不會發生危險?對照於婚前的自由自在,出國旅遊可以騎馬、高空彈跳,可以與朋友結伴登山健行拜訪原住民部落,為了拍紀錄片及學習新知,台灣東南西北走透透,雖算不上見聞廣博倒也算是閱歷豐富的三十年,給予自己許多生命滋養的這一切,會不會隨著當了媽媽而改變?

  也許,藉著撰寫本篇文章的機會,我可以檢視關於生活中的性別問題,並針對休閒此一領域,來談談如何建構一個不管你/妳的性別、年齡、健康程度、社會經濟地位、性取向、宗教信仰、或是其他條件,都能夠自在安然享有休閒的環境。需先說明的是,本文不傾向用艱澀的學術專有名詞來探討,比較是以生活經驗層面出發的觀察與研究而得,一方面是希望能夠較易於理解,而另一方面,個人的不揣簡陋也還嫌生澀,尚請多多指正,謝謝。

壹、關於休閒(Leisure)的一些說明

  要為休閒下定義,並不太容易,因為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解讀。但可簡單地說明︰從時間層面而言,休閒指的是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在這期間,人們不受制於任何外界加諸自身的義務;從活動層面來看,休閒指的是『完全不是因為外在壓力迫使,但樂於全心全意從事的嚴謹活動』;而從心理狀態來說,休閒的意思是一種閒適安逸,不急躁的、很愉悅、澄靜的心理狀態。

  一般社會大眾對於休閒的看法會隨著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的發展階段而有不同程度的接受標準,我們不可能找到放諸四海皆準的一套休閒定理,但某些廣為接受的看法是:1.歷史進程的不同階段及不同的社會裡,其休閒的質與量也會有所差異;2.社會愈趨向於工業化及都市化,工作與休閒之間的區分將更為明顯;3.在不同的文化中,休閒所能扮演的角色和功能,能夠提供的滿足感和報償也有所差異,而且休閒可以反應該文化的價值系統和實際狀況。

  然而,我們究竟是如何看待『休閒』呢?從小的訓誡是『業精於勤,荒於嬉』,小孩子正沈浸在遊戲世界的美好中,我們便迫不及待地要他們去讀書、寫功課,然後大人自己打開電視看肥皂劇;看到享樂的人,我們除了羨慕外,有更多酸溜溜的批評,『有錢有閒的人才可以享受』、『真是好命,哪像我做得要死』、『他們是不是都不管小孩,太自由了吧』…..等等之類的話。記得小時候印象很深刻的是有親戚假日常帶小孩出去玩,便常常會聽到街坊鄰居及親友的閒言閒語,在這種『輿論』的壓力之下,人很容易自我限制,為了不要承受批評,為了面子問題,可憐的小孩就少了許多探索這個世界的機會。

  也確實在歷史的某些階段中,『休閒』曾經是負面的評價,甚至等同於罪惡,是權貴階級荒淫驕奢又欺壓百姓的表現,例如在電影中常會看到的王公貴族為了田獵享樂,要求百姓放下手邊工作來配合,或者橫征暴歛為得是滿足其個人的物質慾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刻畫了貴族逸樂而百姓貧弱的景象。不可否認,即使在已進入廿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謀三餐安頓都是妄想,遑論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但若觀照到自己身上,尤其是擔任教職,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又有寒暑假的您我,如何看待『休閒』呢?

  1948年聯合國提出的世界人權宣言裡,明白地接櫫:每個人皆有『休息及休閒的權利,包括對工作時間合理的限制,以及薪資照付的定期假日』以及『…自由參與社區文化生活的權利,欣賞藝術,並共享科技的進步及其福祉』,因為休閒是基本的人權,每個人都享有在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內,依據自我內在的需要選擇想要從事的活動,不管它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是明智或荒謬,當然,還是必須考量到法律或其他相關的規定。

  簡單的對於休閒進行說明後,接下來想要談的是台灣社會的一些觀察。

貳、台灣人的休閒

  前一陣子為了基本工時的問題,朝野有相當大的爭論,從每週只休息一天到隔週休二日,再到全面的週休二日,短短三、四年內,我們對於工作時間的調整確實不小,對企業主來說可能最無法適應。過去習慣生產線一開,源源不絕的材料、零件變成產品,締造了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而現在傳統製造業已成夕陽,台灣廠商外移大陸、東南亞,工人自組的工會為了保障權益與資方的折衝抗爭,再加上勞基法等相關規定,業者常大喊吃不消。不禁要問:以前那些勤奮、不計較、喜歡加班賺錢的勞工,究竟到哪裡去了?

  再看看一般人的家庭生活:小孩子放學了要先到安親班,把作業寫一寫或是補習學業科目,以及學習繪畫、音樂、體育等才藝,還有最時髦最國際化的英文和電腦,就連假日也很豐富,平常時間不方便安排的課程,就一天上個二、三種吧。我們的家長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擔心如果沒有學些什麼,孩子會沒有競爭力,於是花了大把的鈔票『投資』在小朋友的補習上,為了把錢賺回來,只好再加班,然後再把孩子送到安親班,並且再三告訴孩子家長為了他/她有多辛苦,可千萬不要辜負。孩子的童年,就在趕場補習中度過,而家長也不能輕鬆,因為怕孩子被綁架,於是辛辛苦苦地來回接送。

  大一點的孩子,開始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不論是穿著打扮、興趣嗜好、玩樂方式或是結交朋友,似乎都和童稚時期差異甚多。不再喜歡和家人共同出遊,有自己喜愛的偶像明星,為了聽一場演唱會不惜餓肚子以便省下零用錢,想一親偶像芳澤而徹夜在活動現場等候。同儕的影響很大,而做父母的則更擔心孩子會不會交到壞朋友,於是信件檢查、電話過濾還有身家調查通通出籠。孩子覺得隱私被侵犯,家長則因為善意被曲解而傷心,家有青少年似乎父母也有滿腹辛酸。

  好不容易長大成人,就學、就業、服役,在不同的位置扮演各自的角色。投入職場後,開始有工作收入的人,展開了也許是生命各階段中最燦爛的歷程,下班後的生活多彩多姿,邀集好友到Pub小酌,逛街、壓馬路、看電影,上健身房鍛練身體,泡三溫暖消除疲勞,唱KTV大展歌喉,跳跳舞舒解壓力,假日則到郊外走走,或到遊樂場大排長龍,也可以安排長短途旅行增廣見聞,當然了,不須太耗費體力且較不受時空限制的靜態活動如閱讀、音樂、看電視、打電動、畫畫等,也是休閒的主流。

  有些人選擇走入婚姻,有些人開始生養小孩,家庭的牽掛是甜蜜的負荷,有房貸壓力的年輕人開始減少支出,尤其是休閒生活的費用,而為了孩子的成長所需的龐大經費,必須撙節開銷用以投資儲蓄,於是朋友的往來能省則省,更勤奮地工作把體力消耗殆盡後,假日正好是補眠睡到自然醒的機會。而隨著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發育,身為父母者也不斷在調整生活步伐和態度,工作、家庭、以及隨時可能產生的突發狀況讓人快要喘不過氣來,談休閒似乎是太奢侈。

  步入中年,經濟狀況較穩定,孩子也大了,不再那麼黏父母,有點失落感的同時正是尋求生命另一出口的機會。有些人開始重溫以前的夢,學習因自小受限於家中經濟欠缺栽培而錯過的琴棋書畫,或者投入宗教團體尋求身心靈安頓,也有人參與公共事務為社會的建構而努力,沒有後顧之憂於是盡情擁抱生命。然而更年期危機的陰影,悄悄地籠罩在中年男女心頭,對於健康的擔憂,慨嘆青春歲月不再,害怕自己不再具有吸引力,於是又把許多精神與金錢,砸在媒體報導所廣告的『回春』產品或機構上。這個時期的休閒,背後的動機相信是五花八門而豐富多元。

  屆齡退休後,又是人生一大轉折。沒有了工作,個人的存在價值似乎缺少衡量的標準,生活的重心不見了,悵然若失的長輩對於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免不了有些疑慮,和子女及孫輩的互動如何拿捏,要同住一起還是各立門戶,喪偶者如何安排生活,社交網絡又要到什麼程度…,即使是休閒活動的參與,也要考量除了體能健康因素之外的種種因素,比如子女的面子問題。

  究竟,對台灣人而言,『休閒』這二個字的意義是什麼?上述的情境我們並不陌生,在此的簡單描述尚未將『性別』考量納入,更別說是其他更小眾的群體了。本部份先從一般現象切入,是想呈現出大致的輪廓,接下來則是要探討關於休閒中的性別平權,而之所以如此安排,是想邀請朋友們一起來思考,一般的『人』都如此了,那麼『女人』在休閒中的處境又會是如何?

參、休閒中的性別平權

  從對於休閒的簡單說明到描述臺灣人的休閒,本文所舉出的通常現象呈現的層次並不深刻,而就個人搜集相關資料的過程中也發現到國內有關休閒的探討,為數最多的是在體育方面,或者是關於遊憩區設置以硬體為主的規劃報告,針對性別方面則只有少數零星研究。然而身為女性的經驗告訴我,許多的問題常常在整個大環境的刻意或不自覺地壓制下被稀釋,那些乍看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就是關鍵。從休閒中亦可看出端倪,茲略述如下:

一、性別角色的期待:

  自出生到讀小學,男孩女孩在活動量、體能上的差異並不明顯,大家也會玩在一起,但是到了青春期,男女生在運動方面很清楚地看到肢體碰觸機會較多、容易出汗的活動並不受到女孩的歡迎,而課程的安排也會有所不同。我們都認為女孩的體力較沒有男孩好,不適宜劇烈運動;又或者是因為覺得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端莊,跑跑跳跳實在有損形象,也就不太鼓勵女學生在體能上的鍛練,久而久之,女性也就真的以為自己的體能比較差。記得大學時,曾有體育老師再三告誡:不可以亂笑,笑會惹來殺身之禍。這位在外開班教授美姿美儀及韻律舞的老師,被同學私下戲稱老巫婆,對我們的要求是要照老師說的做,不得逾越,不可以太快樂。我相信這樣的要求不會對男學生提出,因為社會的價值觀允許男性盡情展現,最好豪邁勇猛更能獲得青睞,而女人則應溫柔婉約,不要太出風頭。

二、保護與限制的拉鋸:

  吾家有女初長成的家長,對於女兒的安全最是擔憂,而其中以強暴事件的發生最令人害怕。為了不讓女兒陷入危險,許多人以禁止出門的方式,達成他/她們所認為的保護,或者每天接送,再三告誡不要隨便跟男孩子出去玩,不要在外面待得太晚、女孩子要潔身自愛等等,其中有很大的擔心是,萬一出事了,我的女兒以後怎麼嫁人?因就學、就業之故長期離家在外居住的我,有時可以和朋友聚個通宵,但回到家中就自動設了門禁,一方面因為交通問題,更大的原因是不想在隔天早上被媽媽問:妳昨天幾點回來?接下來的一句一定是:女孩子家,不要那麼晚回來。而弟弟們若是徹夜不歸,頂多是被唸喝太多酒或是不要影響工作,不會去提到性別。我很能夠體會也很感謝大多數父母擔心女兒的安全問題,那種戰戰兢兢不敢入睡的心情,怕遇到壞人的憂慮我們也都有,但要問的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是在要求善良百姓,要女人不能出門?依據統計,性侵害的受害者九成以上是女性,而加害者也絕大多數超過九成是男性,一般直覺會想到叫女人夜間不要出門乖乖在家以免受害,但為什麼不是從加害者的層面處理?在一次的訪談中,有婦運界的朋友提到:我們似乎一直在對女人採取宵禁,因為會被男人傷害,那麼既然絕大部份的加害者都是男性,我們為什麼不是禁止男人在夜間出現?當沒有加害者存在時,女人不就可以工作或玩到多晚都很安全?很多時候,我們出於善意的保護往往是助長惡勢力的溫床,同時也限制了女性的發展,當沒有在生活經驗中學習成長,沒有自己生出力量,那麼真的遇到歹徒時,恐怕只有乖乖就範了。 

三、空間設計的不良令女人缺乏安全感:

  以男性為主的空間設計,對女人充滿敵意,就以最進由高雄市女性行動協會所提出,針對高雄市100座公園所進行的調查來說,身為直轄市,首長所引為政績的公園綠地,在性別安全上竟是大大地危險:照明度的不足,柵欄可能造成的求援受阻,沒有預警系統的設置,沒有安全鏡或錄影設備等環境監控系統,標示不清楚等等。以最平常普及的公園來說已是如此,更何況其他的公共空間?要休閒最起碼要夠安全才敢呀,如果出去散步都會有危險,要女人怎麼走出去?女性對於空間的基本需求是安全、方便、舒適、私密、領域以及認同歸屬感,但傳統公共空間很考慮性別需求的差異,只靠著限制女人和小孩的行動在私領域中活動,尤其夜晚更是如此。其實只要多一些的關心,在空間的設計上多考量性別差異,在這基本需求得到配合後,女性大可以自在、安然、獨立自主地從事活動,包括休閒與工作,在此要多鼓勵女性朋友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對於空間的設計要提出使用者需要,並且投入相關的規劃工作中。畢竟每天要過生活的妳,是受到不良設計最大影響的人,從自身的經驗出發才能夠對於環境條件與需求掌握得好。就像過去的嬰兒車,由男人負責設計的是孩子面朝前方,推車者站在後面,於是在街上行走正好一起接受空氣污染;到了有女性參與設計後,把方面稍微改善,讓嬰兒可以和父母親在行走時眼光相遇,彼此看得到對而更親密更有安全感。女人必須站出來為自己的權益而努力,如果只是依附在男性的羽翼下,等待關愛眼神的降臨,則永遠不會成長,希望看到更多的女性朋友投入包括空間設計等專業的領域,以造福更多的朋友。

四、公共設施系統的不完備:

  想想看,當一個媽媽要帶孩子出門有多辛苦:身上背的、手裡牽著、大包小包的奶瓶尿布,還有孩子突如其來的哭鬧。搭公車要走好遠,花費數十分鐘好不容易搭上車,又是搖搖晃晃,抵達目的地又要看是否有育嬰室、換尿布檯,廁所有沒有大排長龍。帶著孩子行動不方便,走在人行道上要閃避機車,陡峭的無障礙坡道和東缺一塊西翻一角的磚塊,上上下下天橋地下道,走在路邊隨時有被撞的可能。這一切,並非不能改善,就看負責者是否注意得到。公共設施系統的不完備,限制女性的活動處處可見,而對銀髮族、肢體不方便的朋友更是如此,曾看到導盲磚上赫然矗立的電信配線箱,我擔心如果盲人朋友沿著地上指示行走反而更危險。彷彿我們的城市是給健康的成年男性居住的,行動不夠方便,那是個人微不足道的小事。是這樣的嗎?城市中無所不在的敵意和歧視,從公共設施可以看得最明顯,這樣的生活環境,如何讓人愉快?為什麼我們的社會,不能讓不同程度行動力的朋友,都能享有自由行動的權利?當基本生活機能無法滿足,談休閒就更困難了。

  以上所舉的,都其實不難理解,只是我們長期漠視的產物。限於篇幅,僅能大略著墨,尚需更進一步地探究,但對個人而言是一個開始,期待未來能夠有機會再詳述。

肆、打造性別平權的社會

  本文對於休閒的探討相信是非常的淺顯,因為從個人的生命經驗與研究觀察發現到的事理似乎我們連自己都不太相信,也很少認真地去看待。身為女性,且成為孕婦的我,比起以往更為敏感,我常常在想,別的婦女是如何度過這280天,以及孩子的襁褓歲月?而若自己經歷的不方便,會不會成為日後限制小孩行動的根源?以前被教育的刻板印象是否會複製傳衍,會不會自我設限?這些問題相信會一直出現,也許會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吧。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去正視性別平權的議題,以打造一個互相尊重的社會。   


看教育相關文章 回首頁 各屆婦女國是會議

(C)copyright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之運用請洽詢主辦單位
本網站由開拓文教基金會蕃薯藤 規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