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女性形象與媒體
              唐子俊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一、前言
 
˙身體的形象(body image)的定義: 
˙常見的問題就是「厭食症」和「暴食症」
 
厭食症的女性,就被認為和文化的「美的標準」、家庭當中的學習、自我認同及效能的發展、心理及性發展的障礙、自尊的缺陷有關。
	厭食症的預後,和身體形象有極大相關。
 
 
˙對於身體外型和體重的過度重視
 
 來自於內在的基模
 
	基模的定義(Beck et. al,1990):「是一個人的穩定的認知型態,用來作為篩選、分化、解讀刺激等用途」也是「管理訊息處理和行為的特殊規則」。
一旦負向的認知形成,會用來特別注意、記住某些經驗。例如,「我不夠吸引人、我沒有人愛」的基模。
從臨床的症狀中(飲食疾患、虛肢症候群、身體畸形疾患、憂鬱症),身體形象和實際的身體外觀有關,主要卻是對於身體外觀的精神表徵,加上相關的態度、行為、感受發展而成的。
 
 
二、身體形象障礙的發展途徑:身體形象的基模,是維持飲食疾患的最重要因素
 
˙內化作為主要的歷程
 
	內化的定義:
	飲食疾患中,主要來自於「重要生活事件」加上「重要人際關係」的影響。
在這一群個案中,主要的目標是在協助這些個案,重新建立重要生活事件及人際關係後,產生的負面身體表徵。
 
 
˙投射作為主要的歷程
 
身體是自己用來區分和世界的界限重要的物體。身體和個人認同的密切程度,將身體相關的價值觀提升到「身體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人格表現」。也就是說,身體像一個螢幕一樣,將自己的價值觀「投射」在上面。
一個人將自己內在的掙扎和失控,投射在可被控制的身體上,希望能藉由掌握身體,達到掌握世界的「錯覺」。
「蛻變的迷思」:認為改變身體外觀,就可以掌握世界的想法。文化從小加強了「外觀的美麗是十分重要的」,重視外觀的人,也得到了許多社會及人際的鼓勵。
對於這群個案,剛開始的目標是解讀對於身體的負向評價,並且了解症狀的功能。
 
 
˙協助發展取代的生氣形象和身體基模--身體形象改變的困難
 
	是累積許多人際經驗、負向自我概念而來
	媒體的加強
	從小的社會化及文化的價值觀
 
 
三、發展改變的態度
 
 
 
四、摘要及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