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信給我們回首頁
區域論壇>參與

參與

婦女社會參與之期許與未來展望

傅孟麗 高雄婦女新知監事


高雄最早的婦女團體

  如果要回顧高雄市婦女的社會參與歷史,成立於民國三十七年的高雄市婦女會,應該算是最早、最具體的的一個婦女社團。

  當時的婦女會純為民間組織,成員都是社會上的女性菁英或教會人士。首任理事長是高雄市議會議長夫人彭陳金英(彭明敏之母);第二任理事長是黃郭秀足醫師;第三任理事長是楊金寶(前楊金虎市長胞妹)。從這樣的歷史背景看來,最初的婦女會實具有相當濃厚的地方色彩;一直到第四任理事長陳羅惠蘭接掌後,婦女會才從民間組織轉變成國民黨的外圍組織。

  早期的婦女會除了辦托兒所外,也辦婦女習藝所,烹飪班、洋裁班是最受歡迎的課程,輔導了不少婦女就業。當時台灣的養女問題頗嚴重,因不少人假收養為名,逼養女為娼。所以各縣市都設有養女保護委員會,會址就設在婦女會,各縣市婦女會理事長就兼任主委。其中第六至第十任理事長李陳玉盞,本身是市議員,又是基督徒,家境富裕,對救援養女的任務相當投入,因此還惹惱黑道,不時遭受恐嚇威脅。為了替養女爭取一紙脫離收養證明,經常上法庭打官司,其實是相當前衛又值得尊敬的女性。

  中、近期的婦女會,成為國民黨的「選舉資產」,反而只能做些勞軍、表揚模範母親、頒贈獎學金、聯誼等樣板工作。誠如前理事長師蔚霞卸任後所說:「…婦女會條件好,但被社會肯定之處反而不如後起的婦女團體,是作風保守呢?還是黨的色彩太濃?在人事安排,組織架構,活動內容的設計方面,都有掣肘之感,無法充分發揮他應有的功能與運作…」

貴婦的社會參與

  不錯,在五0年代至六0年代中,包括婦女會、婦聯會(官夫人的組織)、女青年會(Y.W.C.A.)、國際崇她社、國際婦女會等等女性社團,雖然都打著「關懷扶助弱勢」的旗號成立,參與者卻都是經濟條件優渥的女性。她們的例行活動不外乎勞軍、慰問老人、探望孤兒,平時著重於會員之間的聯誼,可謂少數人的聚會,缺乏開創性,和廣大婦女群眾扯不上關係。

新女性主義的影響

  一直到七0年初期,呂秀蓮提出「新女性主義」,如春雷之初動,喚醒兩性不平等自覺,遂激起台灣婦女運動的的第一波高潮。不過當時仍處戒嚴時期,一般社會運動都很難推動,遑論婦運?

  1982年,台北以李元貞為首的一群婦女,創辦了「婦女新知雜誌」,是戒嚴時期唯一的婦運組織。從此,有關婦女權益的各種議題,開始被社會注目,逐漸發酵擴散開來,婦女新知雜誌扮演著女性意識啟蒙和教育的重要角色。 1984年,任教建國中學的施寄青創辦了「晚晴協會」,積極參與婦女運動,為身陷婚姻苦難中及已離婚的婦女爭取權益。

解嚴後的婦運

  1987年,台灣解嚴,婦女新知雜誌社改登記為婦女新知基金會。在台北,一時之間,和女性議題相關的各種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頭:

  • 「主婦聯盟」訴求環境保護及綠色消費;
  • 「進步婦女聯盟」訴求政治改革;
  • 「婦女救援基金會」搶救受迫害少女人權;
  • 「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致力於雛妓救援與性虐待議題;
  • 「現代婦女基金會」關懷受性侵害婦女;
  • 「基層婦女勞工中心」為女性勞工爭取工作權與健康。

高雄的婦運腳步

  • 而高雄,遲至1991年才成立「晚晴婦女協會」;
  • 1992年成立「婦女新知協會」;
  • 1995年成立「一葉蘭同心會」(關注議題為喪偶及其家庭之扶助);
  • 1996年成立「女性行動協會」;
  • 2001年成立「彩色頁」。

  高雄新一代的婦運領袖,如婦女新知的周芬姿、李佳燕,女性行動協會的張貴英等,都有共同背景,如高學歷、體制外的監督者、高度理想色彩。她們結合了一群有共同理念的女性,身體力行,投入公共事務的領域,以專業身份進入民間社團,她們的凸出表現,迅速地獲得公部門及社會大眾的重視與肯定,也逐漸取代了老一輩婦女領袖的影響地位。

新一代的女性意見領袖

  這些新崛起的女性社團,關心的議題層面廣泛,她們不斷在找尋符合社會公平、弱勢正義的聲音與道路。1997年,幾個團體(婦女會、婦女新知協會、生命線、基督教家協會、晚晴婦女協會、婦女政策推動發展基金會)攜手合作,建造了一個婦女保護網路,為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的婦女及兒童們,研討與提出更完善的建議,遂有性侵害防治中心的成立,並進一步催生高雄市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

  她們走入社區、遍訪中小學校,推動兩性平等教育。她們勇於批判不當的政策,文武雙全。不可否認的是,新一代的婦運領袖們,都有清晰的思維,獨立的主張與見解,她們之間,往往只有「革命同志」的聯盟,缺乏甜如蜜的姐妹聯誼。和從前的女性社團相較,確實大異其趣。

  在這幾年中,和婦運同時並進的女性社團,如關注環保議題的「環保媽媽」;關注生態保護的「柴山會」、「文化愛河協會」,對社會都有重大的貢獻。她們在自己悍衛的議題上,發揮了超人的毅力,如今,周春娣已成為高雄環保之母;楊娉育成為柴山守護人,提起愛河文化,就想到范方凌;提起劇團,就想到「南風劇團」的陳姿仰或「媽咪兒童劇團」的戴珍妮。是的,她們都是女性,都是驍勇善戰,堅毅剛強的女性。

從事文化運動的婦女

女性的社會參與,層面很廣,並不只限於婦運。
在文化活動的演進中,高雄的女性也不缺席。
早在1985年,高雄就有一群高學歷的家庭主婦們創辦了一份社區報「港都雙週刊」,筆者就是發行人。「港都雙週刊」關注的議題是文化、教育,當時並肩合作的幾位女性,和市立圖書總館合辦了第一個「知性書香會」,後來,這個種子讀書會生出了許多分會,一直延續到今天。

  現在,高雄的民間讀書會已達數百個,而且絕大多數是女性組織。高雄女性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的確令人印象深刻。在任何演講場合中,女性聽眾壓倒性的比率,有目共睹。

成長後的女性志工

  女性不斷地學習,也開始懂得回饋。不論在哪個公益社團中,女性志工也是壓倒性的多數。她們服務的範圍相當廣泛,譬如:學校愛心媽媽、社區課後照顧、醫院志工、身心障礙服務、照顧獨居老人、文化義工等,她們長期義務性地付出體力、時間、精力,投入得既深又久,令人肅然起敬。

女性的集資事業

  女性的社會參與,有太多令男性不可思議的例子。1999年底,以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為主幹的一群女性,打算創辦一間女性書店。因為籌募資金不易,所以透過聯合報發了一條募股消息,沒想到竟引起熱烈迴響,一下子就募得五十三股(每股十萬元),於是我們順利成立了「好書店」。五十三位股東裡,只有兩位男性。多位女性根本素不相識,但是基於共同的理想,基於信任婦女新知,就毫不遲疑地拿出錢來共襄盛舉。這是多麼可貴的女性集資共創事業經驗,在男性社會中,很難出現這種情況。

  至於投入鄰里工作或直接參政的女性也愈來愈多,現在高雄已有數十位女性里長,有年輕的,有年長的,她們各以不同面貌及不同觀念投入鄰里服務。其中有的已建立社區安全監視通報系統,有的還停留在開辦裁縫班的傳統服務,其間的差距,相當有趣。

展望與期許

  總的來說,高雄婦女的社會參與情況,已大有展進。不過多數女性只能做到「愛心的奉獻」,對於社會改革運動仍視如畏途,裹足不前。事實上,女性能發揮的空間不只如此。女性可以用各種不同形式、從不同方向去從事改革。對於環境的污染、治安的惡化、色情的氾濫、教育的偏差、社會價值觀的扭曲,我們已屈從太久。其實我們都可以大聲說出或寫出自己的想法,然後集合眾人的力量,以行動去改變我們的社會。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一個議題,做為我們的田野,長期關注,有恆者事必成。

  不可諱言的是,女性在錢與權的資源上,仍屬弱勢,有待努力開發爭取。我們也期盼,領導各種社會運動的女性,有一天能真正代表女性去參政,從基層到中央,讓代表弱勢的正義,能充分的發聲。


看參與相關文章 回首頁 各屆婦女國是會議

(C)copyright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之運用請洽詢主辦單位
本網站由開拓文教基金會蕃薯藤 規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