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

1997中國外交情勢報告(摘要)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一、現階段中國外交政策目標
、中國與各國關係
三、中國國際地位變動對台灣的影響



一、現階段中國外交政策目標

 中國領導人一般在談及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自身地位時,大體依循前國家總 理周恩來在1955年萬隆會議所揭示的和平共處五原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等綱領指示;八0年代以來,鄧小平基於經濟建設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的談話,亦為當前以江澤民為首的中國領導層所奉行;加以上述其對當前國際政治權力格局的認知,我們認為  中國應會採取的外交趨向思考為:
  1. 發展有利實現中國自身現代化的國際環境:發展經濟是中國現階 段標示的重要國家目標,因此在對外開放,以外力幫助中國發展 經濟的思考下,使中國亟求一個有利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為此 中國必須避免與西方交惡,並且積極參與國際經貿組織。

  2. 塑造有利「祖國統一」的國際環境:中國認為台灣為其重大利益 ,在李登輝訪美之後,有鑑於台獨勢力的升高,而加強了對台工 作的力度。中國在外交上加強對台灣友邦的拉攏與打壓,而在對 台灣作主權申張時,中國亦必須說服各國:兩岸統一並無損各國 的既得利益。

  3. 企圖填補國際權力真空:中國認知國際體系正處於轉換的階段, 在此新舊階段交替時所出現的權力真空,中國可以填補佔據;目 前主要的方向一為東南亞,一為中亞;但由於經濟仍處於發展過 程,目前表現尚稱和緩。
回頁首


二、中國與各國關係

1. 中國與美日關係

 中國經濟的勃興,相應於日益成形的全球經濟體系,增加了中國與各國的經 濟聯繫,各國必須面對此一與中國新的經濟關係;但中國因經濟而強大的國力,對舊有的國際秩序卻也形成了挑戰。美國國內近年在外交上對中國應採圍堵或建設性交往的爭辯,即突出了中國在國際上此一新的發展地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與日本在1996年重新確認美日安保條約,並且根據九七年四月間日本NHK報導日相橋本龍太郎的說法,其適用範圍包括台灣與南沙群島。但美國卻同時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並一再強調與中國保持交往的態度,美國顯然隱約地在運用圍堵與交往的兩手策略。中國對此深懷戒心,並且積極加強與歐、俄諸國的雙邊外交關係,以避免外交孤立。

 因此,中美之間在經過李登輝訪美事件、中共飛彈武嚇台灣等齟齬摩擦之 後,雙方關係在未來應仍以促進交往為做為表面前提;江澤民與柯林頓已於九六年十一月在馬尼拉會面,並商訂將於九七年與九八年再進行高層互訪,以利雙方關係。江澤民亦表示將以「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為原則,發展與美國關係。但是雙方的經貿爭端、中國的人權問題、中國武器輸出問題以及「台灣問題」相信仍會是兩國未來互動時,不時造成扞格的障礙。  在對日關係上,由於中日兩國在亞洲有著根本利益上的衝突,加以對日本仍存有歷史上未泯的創痕,所以中國基本上對日本懷有戒心;過去兩國因日本靖國神社參拜問題、教科書修訂問題、中國舉行核試爆問題起過口角。但中國為發展經濟,是以亟須日本的貸款、投資及技術,因此在對日關係仍保持低調,以維持與推動經貿往來為前提。近日釣魚台風波不斷,中國除發表聲明外,未有強硬行動,即可看出中國目前對日的態度。

2.中國與東協關係

 九六年七月,中國成為東協全面對話國,使雙方交往機制更為加強。江澤民及李鵬亦相繼訪問東協諸國,以敦睦邦誼;中國與東協各國的交往,以目前情勢觀之,雖呈進展趨勢,但亦存有障礙:從歷史上溯源,東協各國對中國的示好睦鄰行為始終懷著疑懼,深覺中國仍以舊日宗主國的心態將其視為中國勢力範圍;而東協諸國境內不在少數的華人,亦使東協擔心其與中國可能有的牽絲帶瓣關係對其不利;五0、六0年代中國搧動東協境內的共產黨暴動,亦仍是東協各國對中國不具信心的記憶。因此,對中國在近年因經濟發展漸強的國力,東協諸國一方面雖嘗試與其對話交往,但對「中國威脅論」的隱憂,亦可從東協各國對軍防的重視見出一端。在對南海的主權爭議上,更是雙方交往的衝突爆點。

3.中國與獨立國協的關係

 中國與前蘇聯的關係從建政初期「一面倒」的關係,發展到互批修正主義、教條主義的齟齬,再至七0年代中國傾向美國一方,扮演抑制蘇聯的對立角色;而冷戰結束後,國際局勢的演變,又使中俄站在一起。中俄已於九四年四月葉爾欽訪問中國期間宣佈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紀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今年四月江澤民訪俄亦簽訂新約,發表聯合聲明,強調雙方在國際社會將密切合作,中俄關係成良性互動與緊密發展。而美日安保條約與北約的再確認,亦使中俄兩國未來的交往將更加循「睦鄰友好」的方向繼續發展。同時,中國並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簽署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信任的協定。此協定關係中國北部、西部7000公里長邊界的穩定,使中俄邊界現在可說是成為百年來最和平的時期。

4.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

 在非洲關係上,江澤民訪問非洲六國時,提出全面發展與非洲關係的建議,中國並在聯合國秘書長換屆選舉中,支持非洲國家提出的秘書長人選,博取其好感。而尼日亦與之建交,南非則宣佈將於九七年底與台斷交,與中國建交。李鵬則訪問南美洲三國,提出中國與南美國家發展關係的原則,和擴大經濟領域合作,且在無邦交國巴拿馬、海地設置貿易發展辦事處。

 中國與非洲、中南美洲國家的交往,在九0年代以後,即以遏制台灣外交空間為最重要的著眼點,將對外經援集中在與台灣有邦交及可能有進一步發展 關係的國家上,與台灣在此區域形成外交的拉鋸戰;近日更利用香港回歸,以關閉在港領事館為手段,壓迫與台灣有邦交國斷絕與台關係。尤其為阻止李登輝參加九七年九月在巴拿馬舉行的國際運河會議,中國在今年亦必更加積極地在此區域採取利誘與威嚇手段,使台灣國際空間壓縮至最小。

 中國與西歐國家的發展曾因八九六四事件而受影響,但西歐國家因中國潛在市場等巨大經濟利益,亦在九0年後,逐步恢復交往;而中國亦為爭取西歐國家的資金、技術以及「連歐制美」的考量,對西歐國家亦以經濟為餌,積極發展與其的關係。江澤民、李鵬相繼訪歐,歐盟亦於九五年「中歐關係長期政策」文件、九六年十一月「歐盟對華新戰略」確定了與中國加強發展關係的基調。由近日聯合國丹麥所提譴責中國人權案的法、德態度顯示,中國與歐盟的交往雖可能因人權等價值而有衝突,但基本上仍會以加強發展經貿為前提。

 在與南亞關係上,中印簽署在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加強信任措施的協定。江澤民尚於巴基斯坦發表演說,提出與南亞地區在尊重彼此主權獨立自主立場上發展關係的主張。但中國原先在此區域即與印度有邊界衝突及爭霸的較勁心態,雖在近年採睦鄰政策,但從其軍援巴基斯坦,暗制印度的行為可知,未來發展恐仍有變數。

回頁首


三、中國國際地位變動對台灣的影響

 中國在現有國際權力體系的爬升過程中,勢必將挑戰到美國在此區域內的傳統霸權以及依隨美國行為而動作的日、澳、紐等國的利益。亦即中國在西向延展其海權之際,舊冷戰結構下太平洋的戰略島鍊在中國眼中仍是對其造成了障礙。台灣在此地緣政治視角下,自是此一戰略島鍊不能或缺的重要一環;中國在九六年際,與美國為台灣問題而起的齟齬,即可視之為太平洋海域的一次強權較勁過程,突出了台灣在太平洋域對美國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未來,中國自是會加速在其它區域縮緊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九六年下半年及九七年至今,中國在中南美洲、非洲地區與台灣的激烈外交攻防,即可在此國際權力格局背景下理解。並且,我們認為在可見的未來,並無任何減緩鬆手的跡象;台灣在此情勢下,當然將面對更加艱困的外交環境。但是,台灣並非就此束手棄械,只能等待中國的「解放」。扣緊台灣在西太平洋獨特重要的地緣政治位置此軸線發展,台灣的外交空間雖必須受制於中國在國際社會的主權申張所影響,但在中美強權競逐的國際大格局下,台灣卻仍然擁有可以見縫插針、縫隙處處的發展空間;在與各國的非官方交往關係上,中國即難以主權為由加以干涉,而在若干經貿、文化性質的國際組織上,台灣若能活用本身具有的優勢,將自己加速地融入其中,則面對愈益強大的對岸敵國,當可加增未來與其周旋的有力籌碼。

回頁首


DPP(c)copyright 1998 版權所有 任何形式的引用請先徵求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