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銘 源
壹、冷戰結束、亞太地區的新局勢 |
貳、台、中關係-三道、戒急用忍、台灣如何向前走 |
參、國際自由經濟競爭,中、台經貿發展 |
壹、冷戰結束、亞太地區的新局勢九一年蘇聯瓦解之後,冷戰時代正式結束,而美國自然地已成為維持國際新秩序的新霸主,而在這九○年代即將邁向廿一世紀的國際新社會上,讓美國必須庄面對的一個新挑戰,可能就是中國問題,在亞太地區上,中國近十年的經濟力量的發展,也直接地提昇中國的國力,這已讓美國對於亞太區域的政治、經濟權力結構的改變,必需去重新評估及處理,以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相對地,台灣問題,在這亞太地區的新秩序架構下,台灣的地位也已成為美國在處厘亞太區域問題的重要一環。根據資料顯示,亞太地區已經成為美國貿易往來最大的市場,全球40%的銀行寸掌握在亞洲七國之手,台灣、香港、中國、新加坡共持有27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截至1995年止,美國對台灣投資只計70億美元,台灣對美國投資200億美元。台灣有5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在美國,也是購買美國公債最多的國家。另外,台灣是美國第六大貿易國,中國是美國的第五大貿易國,日本是美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再從美日擔保共同宣言與防衛指針的訂定,未來亞太區域發展,美、日合作將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中國的經濟力的發展,也是美日合作共同防止另一個「蘇聯霸權」的興起,所以台海的安全,也將直接地影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國家利益及日本的國家利益。在1996年3月間,中國在台灣外海試射飛彈,美國國務卿克里斯多福立即警告中國,如果中國武力犯台,對美國而言將是「非常嚴重」的事,美國已明確告訴中國,美國在台灣有實質的國家利益,中國絕不可錯估美國的態度,因此美國派遺艦隊維護台海和平的舉動,在於維護美國實質的國家利 益,這是無庸置疑的,對抗日本亦同,台灣海峽每3海浬就有一艘商船航行,500噸以下的船隻是不計其數,經由南海北上通往台灣、中國、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港口,基於航程之處,台灣海峽是必經之途,日本軍事評論家等部甲子指出:「現到輸送到日本的船隻,每15分鐘有一艘要通過台灣海峽,也就是每天約有100多艘的數量。」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氣,95%以上依賴港口,其中至少有75%以上從中東或東南亞裝運進口,而且油輪必須經過台灣和菲律賓之間的水道。如果台海爆發戰爭,導致距離台灣海峽航線200海浬以內的各國航線癱瘓,對日本經濟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確有所影響。因此,中國在台海的軍事演習期間,日本政府一改向來對中國的較弱態度,不但要求中國需以「和平方式」解決,日本首相橋本也前往美國,敦促美國採取明確作為,以維護台海安全,日本嚴重關切並積極穿梭的態度背後,也即是為了維護日本的國家利益。而中國方面,中國在經濟崛起之後,積極進行軍事現代化的步伐,展露出稱霸台海以及解決台灣的野心,造成亞太地區的安全威脅,可能被經由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以美國觀點而言,中國已取代蘇聯,成為美國在亞太戰略採取對中國「軍事上團結、經濟上交往」的兩手策略,一方面在軍事和政治上弱化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另方面在經濟上擴大交往,藉以影響中國,試圖形成蘇聯崩解模式的「和平演變」,更降低日益成型的「中國威脅」。 美國的亞太戰略一向按美、日安保條約為防衛主軸,1996年3月的台海危機,液化美國必須經氏列島戰略防線,因此四月間,柯林頓與橋本於東京舉行「美日高峰會議」,簽訂「日美安保共同宣言」,美國與澳洲也在七月間發表了「雪梨宣言」,進一步加強兩國軍事聯盟關係,增加美國在澳洲的軍事演訓基地。美國國防部長裴利當時表示,澳洲是美國亞洲駐軍的「南方泊錫」,日本則是「北方泊鈿」。戰略上的格局非常明顯,美國旨在強化這兩支泊錨,藉以箝制中國,圍堵北京在南海的軍事推強,並維護台海的安全。再根據日美安保條約第六條規定:「為貢獻日本及遠東的國際和平與安全,日本得同意美國海、陸、空軍使用日本設施。」日本首相橋本在日美高峰會談後重申,安保條約中的「遠東地區」(菲律賓以北、日本和周圍海域、南韓、台灣)範圍維持不變,再次確認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範圍包括台灣,這也是有利於台海安全的部份。 為了維護台灣的安全,戰略上必須致力於台海問題國,除此,這涉及到台灣是不是主權獨立國的層面,雖然台灣在政治、經濟兩方面上,國際大部認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但由於中國在國際上的「一個中國」政策,國際上也基於現定利益考量,雖瞭解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但無法解和台灣有進一步的政治外交關係,因此,台灣在國際間,除了加強經貿關係外,最重要的是台灣國內自身的 問題,由於國內朝野各黨對於「台灣」國家,在認知上有所差異,亦造成國際上 對台灣的國家定化有所混淆及顧慮。所以,台灣問題,除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 略下,台灣本身亦須透過國際法的住民自決,即「公民投票」,來重新確定「國 家」地位,使未來可解的台海危機成為國際性危機,如此,台灣安全才可能有所 保障。
貳、台、中關係-三道、戒急用忍、台灣如何向前走台、中關係,在於國際的過度關心之下,兩岸已不得不再去面對及對談,而 美國對於台海政策,仍是「戰略清晰,戰術模糊」,美國也一直認為中國應「避 免用武」,尤其在去年台灣縣市長選舉後,民進黨得到勝利之役,美國及中國更 積極關心台灣的政治發展,中國方面也提出無條件的恢復談判,以及透過美國管 道加以施壓台灣,必須儘快恢復兩岸對談,在種種不利於台灣的國際情勢之下, 台灣應如何因應國際局勢,兼維護台灣安全的與中國進行兩岸對談,已是時勢所 趨。面對國際局勢的壓力,李登輝適時地提出「戒急用忍」政策,民進黨許信良 主席也以「三通」,來因應台海未來的關係,筆者認為此二者政策,「大同小異 」只是時間表而已。「三通」是台、中未來的必經過程,而關鍵的是,在未來三 通談判中,要如何維持台灣的和平與安全。而在「戒急用忍」政策下,也只是國 民黨用政治力來影響自由經濟競爭,這只也是短期內可行,長期下也必須去接受 自由經濟競爭,此為自由經濟的必然現象。故兩岸在未來的談判,政治、經濟將 會出現不同結果。在政治上,中國關心的是兩岸統一的問題,而美國關切的是台 灣問題的和平解決。 台灣方面則要求必需是「政府對政府」的對等關係,在國際宣示上,讓各國 瞭解「一中一台」的原則,在此情況下,中國無法接受「一台一中」的政策,台 灣亦無法接受中國的「一個中國」策略,必形成「談判但無結果」的情況,如此 ,也因應了國際要求兩岸對話的壓力,在政治上也維持台灣主權的地位。而「三 通問題」所代表的是兩岸經貿往來關係的提昇,雖然時勢所趨,但本應立即三通 。在目前台灣與中國皆申請加入WTO會員同時,台灣應以兩方皆成為WTO會員國後 ,再進行兩岸三通議題,如此,也可以避免中國利用各種可能的管道杯葛台灣的 入會案,迫使台灣在通商議題上讓步,同時,在WTO的架構下進行「三通談判」, 可以避免中國將單純的經貿問題化成政治問題,以維護台灣的安全及保障。 從美國觀點,恢復兩岸的對話,符合台北及北京的利益。就北京而言,節制 使用武力尤其重要,多一個和平過程處理兩岸歧異的「承諾」,將有助於推動兩 岸經由對話而相互了解的過程。而美國對台的關係,一自一九八○年代中期以來 ,就是在為台灣提供「安全」與「信心」,使台灣得以就對兩岸相互間重要性的 議題與北京進行對話。然而,1997年10月柯林頓與澤民高峰會,代表著中美關係 正常化,華府-北京之間的關係,包括軍事交換有一定程度的進展,且華府在柯 江會談後,宣示了美國對合約所謂「新三不政策」明確地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獨, 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及不支持兩個中國及一中一台。儘管美國官員一再強調 柯林會談並未改變對台攻策,但「新三不」政策顯然超越美中三個公報中對台灣 問題的說明。之後,美國方面又補充說明「不支持」不是「反對」的同義字,仍 是值得注意的大事。如前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奈伊最近在台灣所提的,美國不支 持台灣獨立,也不接受中共武力犯台,並明言美國堅持「一個中國」的概念,然 後推動兩岸重開談判,同時,在此期間,縱使台灣宣告獨立,北京亦不應動武, 因為美國「完全不承認」這個獨立動作。 雖然奈伊的這般說法,並不代表美國官方的立場,但從迥去美國官方對於台 灣獨立問題大都迴避正面處理,皆推測國、共兩黨的「一個中國」政策的方向去 ,如今,或許為了因應民進黨很可能即將執政的情勢,似乎對台灣有所不利。不 過,美國反對中共武力犯台亦為明顯,即使台灣宣布獨立,中共亦不可以用武力 來對付「台灣」,則相對地,亦是中國方面所不樂見的訊息。 台、中關係,在未來中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原則,在政治上將與台灣無 所交集,在經濟上,中共對台策略的轉變則以「三通」為主要突破,凸顯「商圓 政」-並主動頒佈「兩岸航運管理辦法」、「台灣海峽兩岸貨運代理管理辦法」 ,逼台灣早日實現「三通」。基本上,北京對台策略仍是和與戰的兩手策略,方 面面不放棄武力犯台,另一方面,以和平方式結合政治、外交、經濟鬥爭,欲使 台灣屬於中國的目的。 對付中國和戰的策略,台灣必須加速制定一套策略因應,包括加強國防安全 ,突破外交與經濟政策。國防上,台灣必須加強軍事現代化,加強海、空軍作戰 能力,繼續尋找願意出售先進武器與裝備給台灣的國家,並自行研發與製造,以 提昇台灣的戰備力量,在政治上,台灣內部必須趕緊制定「公投法」,以因應未 來在與中國談判上,以人民力量做為談判籌碼。在經濟上,在美國意於兩岸恢復 對談及中國迫切「三通」下,台灣必須以加入WTO為前提下,再進行三通談判。所 以,台灣的安全,除了與美國對台、中政策息息相關,更是與內部充實國防、經濟 發展和國內朝野各派對台灣前途的共識密不可分,也只有「自助人助」,台灣才 能去面對未來局勢的改變。
參、國際自由經濟競爭,中、台經貿發展1997年中國對外改革開放之後,台商即陸續經由第三地前往投資,1992年中國擴 大開放第三產業,對台商產生極大吸力,從1993年以來每年實際直接投資數額均 超過30億美元,兩岸經貿往來,更日益密切。總之,自從台灣在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放鬆外匯管制以後,台資流入中國已如脫疆野馬,1990年政府有「追認」的*純就經濟而言,當台灣的工資成本提高,勞工密集、出口導向時產業自然容 易移位「同文同種」的中國,或當台灣市場飽和,內需型產業(如摩托車業、腳踏車業)亦轉往中國發展,這是台灣經濟發展到成熟階段之後自然的現象,根據 陸委會的分析,台商對中國投資有下列趨勢:平均規模逐漸擴大,投資地區從東南沉海漸次向北方及內陸延伸、投資產業層次逐漸升高,上市公司申請赴大陸投 資有加快現象。觀察1988至1995年主要國家對中國投資情形,就1995年底累計協 議投資金額及實際利用金額來看,台灣均名列第二,僅次於香港,但是就1997年 前三季的資料而言,由於中國調整稅收政策以及台灣當局實行「戒急用忍」政策的影響,台商投資額已較1996年同期下降不少,在大陸利用外資的排名中,台商實際投資額僅次於香港、日本,名列第三,協議金額則排名第六,次於香港、維京群島、美國、新加坡、日本。中國在港通訊社「中國通訊社」針對李登輝總統行的「戒急用忍」政策指出,自從1987年兩岸關係解凍以來,兩岸投資蓬勃發展,台商在大陸獲得難以統計的龐 大商機和豐厚利潤,台灣當局推行「戒急用忍」政策只會使台灣經濟利益受損。報導說,近十年兩岸轉口貿易總額從1983年的16億美元發展到1996年的222億多 美元,累計增長12.8倍,大陸成為近十年來帶動台灣出口貿易增長的最主要動力,並成為台灣貿易順差的最重要來源地。累計至1997年9月,十年來台灣對大陸出口貿易順差已超過九百多億美元。 近幾年來,台灣對大陸的投資每年都超過國內生產牝額(GDP)的百分之一,而日本每年對大陸投資都未超過千分之一,我們對香港及大陸的出口佔總出口的24%,世界上這項比迕第二高的南韓還不到16%,由此可見,我們對大陸經濟利用已遠高於其他國家。一旦終止台灣對大陸出口,我們的經濟成長迕將因此下降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中國對我們有相當大的經濟制裁能力,而中國相對於台灣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體,一旦雙方關係生變,對中國的衝擊當然較小,對台灣則大。在這種「鉅額貿易出超」的情況下,中國就一直急迫於和台灣三通,在經貿上可縮小其貿易差額,在政治上,可向國際間宣示「一個中國」政策。 所以在因應整個國際局勢以及中國和台灣國內企業界的壓力,兩岸經貿往來的問題,應不宜過度泛政治化處理,待中、台雙方都成為WTO成員之後,兩岸之間各項經貿議題,即可進行協商,以便推動雙方經貿關係朝向穩定方向發展。而中、台雙方各自加入WTO最大意義,在於促使雙方互負作為該組織成員的義務,且相對的享受對等的權利,保障雙方產業應有的權益,將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導向正常化發展。並可藉由WTO既有的各項規定,來達成「三通」的各項協定,及解決未來可能產生的摩擦問題。如此,中、台雙方的經貿往來在WTO的規範下進行,台灣本身也應配合「台灣國際化」之基本方向。加速各項經濟自由化、國際化的腳步,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大量吸引外資來台,並在WTO規範之程序下,或許中資來台,使台灣更充份國際化,一方面有利台灣經濟之繁榮,一方面可使世界各國利益與台灣更緊密關連。 總之,「戒急用忍」及「三通」,皆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
DPP(c)copyright 1998 版權所有 任何形式的引用請徵求主辦單位及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