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12.23
- 國家發展會議在台北世貿中心會議廳正式召開。
- 1996.12.21
- 國民黨確定國發會三大主題:
- 中央政府採改良制混合式(雙首長混合制)、凍結國大創制複決權,但全國性事務人民得行使創制複決權;
- 對中央與地方權限部份,研究調整省的功能業務、取消鄉鎮長選舉;
- 對政黨議題,主張不制定政黨法、政黨得經營投資事業、推動政治獻金法與政治中立法;
- 兩岸關係部份,主張兩岸關係定位為『一個國家,兩個對等實體』、國統綱領彈性解釋,不必要修改、兩岸協商以推動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定為優先;
- 兩岸經貿關係應首先推動『境外轉運中心』之成立;
- 經濟議題方面,主張包括:改善政府財政收支、健全土地制度、提升行政效率以利經濟發展、加速公營事業民營化、研定參與國際經貿組織戰略。
- 新黨表示,不抵制國發會,但機動參加,不排除中途退出。民進黨表示不會退出國發會。
- 1996.12.20
- 國民黨忙對黨內、黨外澄清。對廢省表示無預設立場;對總統職權表示仍待討論。
- 1996.12.19
- 國民黨所提出的中央體制『雙首長混合制』,新黨拒絕背書,揚言不惜退出國發會。
- 1996.12.17
- 國民黨對『憲政體制』議題提出『雙首長混合體制』的主張,引來民、新兩黨反彈,認為是搞帝制。
- 1996.12.15
- 國民黨傳出在國發會中將討論廢省問題,引來省方(省長、省議會)反彈,爭論持續一週。
- 1996.12.14
- 國民黨對會前會的『共同意見』有異議。
- 建國會發起的「台灣國家發展會議」開始兩天的會議。
- 1996.12.13
- 各媒體對國發會議題開始熱烈討論。
- 1996.12.12
- 國發會會前會結束,對三項議題形成『共同意見』。
- 1996.12.11
- 民進黨中常會針對國發會中「兩岸關係」議題,通過「台灣優先,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則,以及七點立場。這七點立場包括:
-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
-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基本上應屬於一般的國際關係
- 國家利益應明確化,以「台灣優先」作為最高指導原則
- 國家目標的設定,應以「安全第一」為首要考量
- 為確保台灣安全,增進國家利益,應以台灣國際化為基本方向
- 國防宜採嚇阻策略,有限國防經費著重發展中程飛彈
- 應積極推動加入聯合國,並大力推動政黨外交、民間外交等非傳統形式外交
- 1996.12.10
- 由開拓蕃薯藤所主辦的「網路國家發展會議」開始為期一個月的線上活動。
- 1996.12.09
- 國發會會前會在兩岸分組在「兩岸關係定位」的表述上獲得重大共識:
- 自一九一二年起,中華民國即一個主權國家
- 自一九四九年起,中共政權建立後,兩岸即成為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
- 1996.09.21
- 總統府秘書長黃昆輝拜訪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與新黨召集人陳癸淼,邀請各推薦一位副召集人,兩位籌備委員。
- 1996.09.18
- 李登麾召開國民黨高層會議,正式核定「國家發展會議籌備會」成立,由連戰擔任召集人,副召集人則由民進黨及新黨各推派一名代表擔任。籌備委員訂在廿五人至三十人之間,由產、官、學及社會賢達共同組成。
- 1996.08
- 歷經「二月政改」、「六月政改」以及「副總統兼任閣揆」風波,總統府方面以目前氣氛不宜,決定延後召開國家發展會議。在野黨批評總統缺乏誠信。
- 1996.06
- 總統府方面表示,國家發展會議將在九月召開。
- 1996.05.20
- 李總統在發表就職演說中提及,九月將舉行朝野政經會談。
- 1996.05.16
- 接受日本朝日新聞訪問時表示,將在七、八越召開國是會議。會議名稱則未定。
- 1996.03
- 李登輝總統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訪問時指出,考慮邀集民進黨及新黨召開國事會議。民進黨表示反對,認為應召開政黨協商會議;新黨則表示傾向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