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二∼二 性別議題與選舉文化

女性參選,從基層社區出發--
台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觀察與啟示

彭渰雯

綠黨



壹、 前言:從數字看女性(透過選舉)的參政概況

  女性參政一向是各國婦女運動的重點目標之一。早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女性就開始爭取平等的參政權,時至今日已經超過兩百年。女性表面上雖已擁有平等的選舉與被選舉權,但在正式的「政治」體制內卻仍是少數。從最簡單的數據來檢視,1991年全世界女性國會議員的平均比例是11%,婦運歷史悠久的歐洲國家平均只有12.5%;即使在女權運動最盛的美國,1997年8月新任的535位國會議員中,也只有59位女性,佔比例11.03%。

  台灣的情形當然也好不到哪去,除了現任(1994年當選)台北市議會的女性議員佔23.08%之外,女性不論在中央或地方層級議會的參政比例,都不到五分之一,各級政府首長的女性比例更低於十分之一。至於最基層的里長,性別不平等的情況就更嚴重了,以首善之區台北市為例,在435位現任里長中,女性只有39位(其中又有兩位女里長在1995年過世),比例不到9%(參見表1)。

表1:台灣各級民選公職人員女性人數與百分比

年別類別總數女性人數女性比例
1996第三屆國代334 6118.26 %
1995第三屆立委164 2314.02 %
1994省長及北高市長3 00
1997各縣市長23 313.04 %
1994台灣省議員79 1518.99 %
1994台北市議員521223.08 %
1994高雄市議員44 613.64 %
1998各縣市議員890154 17.3 %
1998各鄉鎮市長319 165.0 %
1994鄉鎮市民代表6317 93714.83 %
1994台北市里長435 398.97 %

  女性里長比例之所以比女性議員、立委的比例還低,牽涉到婦女保障名額制度、政黨提名比例以及基層的父權性格較重等諸多原因。這樣的情形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女性參政本是由女性主義者及菁英知識份子「由上而下」推動的概念。即使在女性參政率最高的北歐,其區域級(regional)的女性比例也比地方級(local)多出近十個百分點。

  但是,隨著社區主義和婦女運動在台灣的努力,以及大家對「專業里長」的期待,未來的女性里長比例,是有可能大幅提高的。

  因為近來,許多關於社區婦女的相關研究都指出,女性參與社區的模式,已經逐漸顯現其主體性,與以前國家透過「媽媽教室」進行由上而下的動員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組織袋鼠媽媽讀書會來分享心情並自我成長、家庭主婦參與主婦聯盟等婦運社團、或是競選學校家長會會長位置、甚至參選里長等。

  當婦女在社區參與到一定程度,就必然面對社區內權力分配的問題,認識到掌握資源的必要。本土婦運人士亦有鑒於女性在社區內扮演“服務者”、“執行者”的已久,為了鼓勵社區女性走上檯面,擔任決策與發言的角色,而喊出「婦女是最專業的社區經理人」的口號,希望將家庭主婦原本受到妻職、母職角色限制而被迫在社區內活動的特質,反而詮釋成社區經營時的優勢條件。這樣的論述對社區女性確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激勵作用。

  「里長」是最基層的民意代表,他╱她的工作範圍就在社區裡面,而由於「社區」的定位界於公、私領域之間,它使得里長的政治色彩被模糊,加上它與每日生活(everyday life)的貼近性,確實是女性參政一個很好的介入點。女性在社區內大量參政,不僅是婦運的目標,也值得關心社區運動者介入。因為台灣政界黑金當道的惡質生態,已經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生命,而里長正是這個惡質生態的最底層。如果能因為婦女的介入,從社區這個根救起,必能開啟台灣社區經營與基層政治的新頁。

貳、 社區應被視為女性參政的重要管道

  過去對於女性(體制內)參政的想像,侷限於國會或議會中的女性,遵循的是傳統對政治菁英化的想像,忽略在社區內生活的眾多基層女性,也有參與公共事務的發言與決策的機會,也低估了「里長」作為一基層政治代表,擁有一定的影響力與資源,也是從“根”改造社會的管道。

  既有的許多研究已經讓我們了解,「社區」因其與家庭生活、母職角色的接近性,容易吸引女性的參與,因此婦運團體希望透過里長選舉,讓更多女性獲得體制內發言的機會。我的研究也提供這個運動方向充分的論述支持,從現任女里長的經驗足以證明,女性不但有能力走出家庭,甚至比男性里長更為稱職,更能發揮基層領導者的作用。這些少數的女里長的從政經驗,已經為未來更多基層女性的從政奠定了基礎。基層參政應該受到政治相關研究更多的重視。

  以下是我的論文結論之摘要:

參、 對婦運介入里長選舉的具體建議

  現任女里長是以個人的方式與資源,在這個不利女性的參政環境中,突破結構限制而得以參政。從這些個別努力的經驗中,我們可以整理出未來婦運可以著力造成女性參政人數同時“量變”與“質變”的幾項策略:

  1. 解決女性「私領域化」角色的負擔:基層女性參政面臨的第一道阻礙,來自家庭父權的阻力與家務、母職的羈絆,因此這是婦運必須面對的問題。除了持續將兩性平權意識、家務平等分工的觀念、鼓勵女性自主的論述,利用各種管道發酵外,在制度面解決女性托育、托老的困難,也是必須進行的改變。

  2. 培養女性的社區經營專業能力:女性被長期私領域化養成的結果,就是對公共事務的經營缺乏經驗與自信。因此透過社區婦女人才訓練班 、社區婦女學苑等現有管道,提供社區經營與領導的相關課程,讓更多 女性具有社區經營的概念與能力,進而成為社區的積極參與者與發言 者。

  3. 強化女性適合社區參政的論述:從現任女里長的說法中,我們蒐集到很多女性特質適合經營社區的例證。儘管她們指出的女性特質,例如有愛心、雞婆、管理雜事、喜歡與人溝通等,不免偏向傳統性別角色定義下的刻板印象,但就階段性的策略而言,這樣的訴求能夠贏得基層女性、家庭主婦的認同,而可以鼓起勇氣走出參政的第一步。

  4. 以集體方式連線參選:只有透過集體的力量,才有改變結構性限制女性參政的可能。女性本身的參選資源貧乏,因此連結個別的女性里長參選人,組織連線互相壯大,可以在媒體上曝光,壯大參選者的聲勢。同時可以由社區專業者以進步的女性觀點(但可加以包裝)擬定一套「共同政見」,作為這群有熱心衝勁、但是對社區經營的想像或許有所侷限的女性之幕僚支援。

  5. 提供女里長實質的選舉資源:女性在社經結構上位於弱勢位置,儘管里長選舉不需要太多經費,對一些女里長來說也是一項負擔。因此除了在財力上可以用女性連線參選的名義,尋求政黨、企業團體的捐款贊助、以便印製必要文宣之外,在人力及動員策略上,專業者也可以提供支援。例如結合各領域的學者專家或是年輕學生,組織「名嘴助選團」「青年助選團」,在選戰期間巡迴各女里長的社區助選。

  6. 強化女里長網絡及與婦運組織的連結:基層女性普遍仍缺乏女性意識的 理論基礎,因此在選舉結束之後,組織類似「女里長聯合會」的組織, 一方面壯大女里長間的網絡與後援,例如共同應付性騷擾或性別歧 視、向市府提出女里長人身安全應受保障等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透過有意識的活動設計或課程安排,讓婦運藉由這樣的網絡深入社區,強化女里長的性別意識,邁向真正“女性觀點”的施政。

 

第三屆婦女國是會議
 
第三屆婦女國是會議


(C)frontier 199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之運用請洽詢 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