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托育的困境
「孩子該給誰帶?」是許多家有嬰幼兒、且人手不足的家庭最感困擾的問題之一,尤其是肩負傳統養育重責的婦女,更常常被壓得喘不過氣,焦頭爛額。在托育制度未臻完善,托育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建立自主性的社區保母網路,似乎是一個立即可行、且具有多重效益的良策。
社區保母網路的特色
- 家長及孩子免於奔波,節省時間精力。
大家都住在社區附近,要接送孩子,散散步、走走路就到了,輕鬆愜意,父 母不必一大早即處於緊張狀態。偶爾有事臨托也非常方便。
- 孩子從小在家熟悉安定的環境中成長,培養對「家」的感覺。
對於許多到別處給保母帶的孩子而言,家很可能只是晚上睡覺的地方。若是保母也住在社區內,那麼不管白天、晚上、自己家或保母家,週遭景物對孩子而言都很熟悉、親切。孩子吃睡在這裡,玩耍也在這裡,自然對「家」有了基本的認知與依戀。這不是最好的情境教育嗎?
- 容易掌握保母生活習性與人格特質
大家都是街坊鄰居,對於為人處事及生活習性容易瞭解,家長可依照自我的需求,找到合適的保母;同樣的,保母也容易找到需要照顧的孩子。,雙方都可以免於尋覓之苦,並減少不必要的紛爭。欲在社區內從事保母工作者,也會因此有更高度的自我要求及職業道德。
- 鄰里共同發揮監督互助的功能
較易掌握保母對待孩子的情況,例如有沒有常帶孩子出門散步,或到公園玩耍?家裡是否常傳出嬰兒的哭聲及不尋常的吵鬧聲等?還有,保母臨時有事停擺,亦可由鄰近的保母支援,家長不至於產生太大的困擾。
社區保母網路籌劃始末
- 為了建立社區保母網路,我們先在社區內進行大規模的托育供需調查。包括社區內三歲以下的嬰兒人數,及六歲以下未上托兒所的幼兒人數。另外也針對保母資源進行普查,包括社區內現職保母,及有意從事保母工作者的人數。
- 接著在社區內進行觀念宣導及傳遞工作,並積極向政府相關部門爭取經費,開辦第一階段的保母培訓工作,透過系列專業課程,協助社區內保母取得結業證書,並輔導參加檢定考試,取得專業保母執照,提高保母素質。
- 配合社區,規劃三項有特色的課程:
- 參觀及瞭解鄰近的醫療院所,包括醫院名稱、科別、地址、醫師姓名、設備、口碑、就醫經驗及觀等,將各項資料做成報告,分送相關院所參考改進,以提高醫療品質。
- 體檢介紹鄰近的公共設施,如公園、遊樂場所、圖書館、學校、商家等,讓大家知道如何善用這些空間及資源,間接推展社區教育及鄉土教育,可謂一舉數得。
- 保母家庭訪視。全體學員一起到每一位保母家走走看看,針對居住環境、托育條件及家庭結構進行瞭解,真正落實「網路系統」,而非僅是螢幕作業,紙上文章。這也是鄰里互動,守望相助的開始。
社區保母網路未來展望
- 相關資料上網,建立社區保母網路系統,並積極輔導社區婦女二度就業。
- 成立督導系統。提供保母在職訓練,成立顧問團,提供諮詢服務,協助解決各項問題。
- 製訂保母契約範本,釐清責任歸屬及各項權利義務。讓家長及保母雙方有所依循。
- 成立社區托育中心。三歲以前的嬰幼兒以臨托為主,讓臨時有事的父母不至於求助無門。提供書籍玩具借閱,及舊物的交換活動,讓資源充分利用及共享。舉辦各類親職活動,讓保母網路更多元化。
- 提供經驗及做法,推廣社區保母網路,嘉惠更多的社區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