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謝秀芬:單親媽媽與社會福利政策


單親媽媽與社會福利政策

Single Mother and Social Welfare Policy


謝秀芬1 李忠翰1,2

1.台北市社會局﹔2.文化大學社工系

摘  要

  民國八十六年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指出,台灣地區以父或母為經濟戶長的單親家庭23.5萬戶中,母親為主要家計負擔者約佔七成,約16.5萬戶,較民國七十七年提高約八個百分點,而大專程度以上只佔10.6﹪,高中為23﹪,國中以下為66.4﹪,超過半數以上單親媽媽的教育與社經地位偏低。

  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失偶,單親媽媽都需要在家庭中扮演母兼父職的雙重角色,一方面要負責滿足維持家庭生理需求,另一方面亦要提供家庭心理的需求來源,故本文嘗試從生理與心理方面來探究單親媽媽面臨的困境。

  目前單親家庭的社會福利政策,大部分著眼在所得維持、子女教養及就業等三方面。就我國的情況而言,可用於對單親家庭的協助,現行法令並無特殊的保障,政府單位的協助則分置在各相關法令政策之中,執行主責單位則分佈於社會局各業務科中依法執行。如何整體評估福利需求、政策輸入與輸出三者間的關連性,增加效能並避免福利資源浪費,並堅持將福利預算與支出作公平、公正與合理的分配,更是智慧的挑戰。


壹、 前言:

  現今社會在大量資訊、傳媒的多元衝擊下,過去傳統社會所建構的倫常規範正被嚴厲的批判考驗著,導致許多社會現象呈現著複雜而混淆的狀態。因此,不論中外,為因應時代潮流的步伐,社會組織、團體制度結構亦隨之變遷,而其速度之快,往往出乎意料之外。

  家庭結構的急遽改變,是最令人擔心的社會現象之一。由於資本工業化發生以來,人們在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講求成本效益的金錢遊戲中及重視平等社會價值觀與女性意識抬頭之下,加上自我意識抬高與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人生觀,傳統一夫一妻的家庭結構面臨極大的挑戰,根據1980年及1990年的台灣地區人口普查,離婚人口的比率為1.3﹪及3.0﹪(薛承泰、劉美惠,民87),離婚率每十年幾乎成倍成長,雖然單親家庭的比率仍較歐美低,但是成長率卻比歐美來的高(McLanahan & Sandefur,1994:138 )。

  由於離婚率的提高,單親家庭的戶數亦相對的提高。目前國內單親家庭的比率到底有多少呢?筆者根據國內學者專家研究估計比率整理如表 1-1:

表1-1台灣地區研究單親家庭比例表

研究時間

單親家庭比率

研究學者或單位

1983

8.08 ﹪

主計處勞動力調查資料

1989

6.5﹪

徐良熙與林正中

1989

7.5﹪

台灣地區國民生活現況調查

1992

10.85﹪

行政院戶口普查資料

1994

7.21 ﹪

薛承泰、劉美惠

1997

7.0 ﹪

主計處調查資料

  由於研究者對單親家庭定義上的差異,所以比率上會有所不同,而且仍尚有許多待爭議之處,但是國內單親家庭戶數的增加,卻是相關學者們相當關心與擔憂的社會現象(張英陣、彭淑華,民87)。其中主計處所定義的單親家庭是指父(或母)為離婚、分居或寡居,以及至少一名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兩代家庭。根據此定義,民國八十六年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指出,台灣地區以父或母為經濟戶長的單親家庭23.5萬戶中,母親為主要家計負擔者約佔七成,約16.5萬戶,較民國七十七年提高約八個百分點,而大專程度以上只佔10.6﹪,高中為23﹪,國中以下為66.4﹪,超過半數以上單親媽媽的教育與社經地位偏低。

  單親家庭的相關議題在國內已經引起許多學者的投入研究,但是單親家庭的同質性不是很高,而其日常生活經驗也會有所差異(張英陣、彭淑華,民87)。本文嘗試以這16.5萬戶,單親媽媽帶著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能面臨的一些困境,提出一些概略性的想法,並佐以目前社政體系中,提供的單親媽媽的福利政策與制度之現況做探究,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單親媽媽的重視。

回到頁首

 

貳、 單親媽媽的困境:

  在面對單親家庭時,特別值得謹慎的是,避免將單親家庭與問題家庭畫上等號,給予單親家庭負面的烙印。然而,單親家庭在面對社會壓力、工作及教養子女上,的確比核心家庭更缺乏資源來因應困境,所以較容易導致問題產生(張清富,民84)。而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失偶,單親媽媽都需要在家庭中扮演母兼父職的雙重角色,一方面要負責滿足維持家庭生理需求,另一方面亦要提供家庭心理的需求來源。筆者嘗試將單親媽媽面臨的困境,從生理與心理方面來探究如下:

一、生理上的困境

  根據馬士洛的安全需求量表中,最基本的就是生理安全需求。不論國內外研究的結果證實,單親家庭的經濟需求是最基本也是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女性單親家庭(謝秀芬 民79)。余巧芸指出在日本厚生省調查結果,女性戶長的單親家庭收入約為一般家庭的40﹪,而男性戶長的單親家庭收入為一般家庭的70﹪,更清楚的說明單親媽媽在經濟上的弱勢。

  兒童福利法中第三十四條明文規定,六歲以下之兒童不得單獨在家中。然而單親媽媽在面臨缺少了一份經濟收入之下,還要負擔六歲以下小孩的照護支出,才有辦法保留自己目前的工作或外出工作取得固定的收入,來維持自己與孩子的生理需求。但全球性的經濟性不景氣,加上國內企業組織在女性薪資結構上與男性的差異與硬、軟體設施缺乏彈性,往往讓單親媽媽無法在生理經濟需求上獲得安全保障。因此,如何讓單親媽媽獲得食、衣、住、行需求的安全感,是社政福利單位首先考慮的。

二、心理上的困境

  單親媽媽在傳統觀念及離婚後自我負面概念的雙重烙印之下,往往需要經歷一段艱辛的心路歷程。接下來筆者以單親媽媽個人本身,家庭親子關係,及人際關係三個向度來分析單親媽媽在心理上的困境:

(一) 單親媽媽本身
  1. 面對分離創傷情緒處理:不論是離婚、配偶死亡或者是未婚生子的單親媽媽,都長期面臨著子女的父親不在身邊的分離經驗壓力,而喪偶的單親媽媽面對更是殘酷的喪親悲傷經驗,對精神上是相當嚴重的壓力源。
  2. 自我概念重建:在傳統以父權男性權威為基礎建構下的社會中,單親媽媽在自我的概念上,自己對自我概念容易偏向於負面的歸因,如認為自己是掃把星剋夫相所致;離婚的單親媽媽也容易朝向是否自己不夠溫柔不夠好,才會被對方拋棄。
  3. 對未來的生涯、感情規劃:到底該不該再婚?或者是決定獨自將子女撫養長大,不再輕言感情?還是沉溺在前一段關係的混亂期,讓過去的經驗一再重複的發生在自己身上?都會造成單親媽媽本身內在的壓力與衝突。
(二) 家人關係
  1. 面對原生家庭:單親媽媽在面臨問題時,首先求助的當然是自己的原生家庭。而原生父母親面對自己女兒成為單親家庭的態度及期待,亦會造成單親媽媽相當大的壓力,尤其是當初的婚姻若不為父母親所認同時,更容易造成原生家庭成員間的衝突。
  2. 親子養育及溝通:由於在家庭中要獨自一個人扮演父親及母親的角色,角色間的衝突及轉換都十分容易造成親子間的衝突。而不論是家中有六歲以下、六至十二歲及青少年的單親家庭,首要的困擾都是教養子女的時間與精力都不夠(林萬億、秦文力,民81)。單親媽媽親子間關係,容易造成過分保護或者疏離與衝突的關係,對青少年有更不利的影響( Demo & Acock,1998)。
  3. 與孩子父親方面:夫妻離異後或者是未婚媽媽,如何維持與子女的父親關係與處理面對自己的情緒。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對父親角色的期待與渴望,是媽媽無法禁止或取代的,亦會造成單親媽媽心理壓力與親子衝突。
(三) 人際關係部份
  1. 面對工作同事:無法對同事提起自己的婚姻狀況及單親家庭的事實,因此藉由跟同事間感情的疏離來保護自己,容易造成與同事間相處上的困難。
  2. 子女與同儕朋友的關係:子女成長階段同儕團體的影響力相當的大,但單親母親可能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因素,遷徙的機率較高,對子女與同儕朋友關係的建立會產生相當的壓力源。
  3. 面對子女的師長:學校是次於家庭對人格影響最大的團體,單親媽媽會擔心學校老師是否會差別待遇,將單親家庭的孩子標籤化,也缺少時間或意願與學校老師溝通。
  4. 面對自己親友:害怕遭受親友排斥異樣的眼光,不願讓自己的親朋好友知道自己的單親家庭現況,藉由說謊或疏離來隱瞞事實,時間一久社會支持互動系統減少,人際關係自然疏離。

回到頁首

 

參、單親媽媽的社會福利服務現況

  各國對單親家庭的社會福利政策,大部分著眼在所得維持、子女教養及就業等三方面。就我國的情況而言,可用於對單親家庭的協助,現行法令並無特殊的保障(李瑞金等,民84),政府單位的協助則分置在各相關法令政策之中,執行主責單位則分佈於社會局各業務科中依法執行,茲就社會局相關單親媽媽的福利政策與服務內容整理如下:

一、第一科:
人民團體組織法中,規範、鼓勵與監督婦女服務團體組織的成立,結合民間的力量,鼓勵公設民營來落實直接服務。如各縣市家扶中心、婦女新知、一葉蘭、彭婉如基金會等…….,皆可以提供單親媽媽相關福利服務訊息與資源的轉介與運用 。
二、第二科:
社會救助法,單親家庭有關的社會救助措施,是低收入戶生活費補助、醫療補助、急難求助。此建立在資產調查(means-test)選擇性及救助性的意識型態出發的政策(張清富,民84),偏重於經濟生理上的照顧。
三、第三科:
身心障礙福利法,提供身心障礙的單親媽媽或者子女,從早期療育到就學協助與就業訓練資訊提供,或者提供庇護性機構安養,偏重於殘補式的社會福利。
四、第四科:
老人福利法,提供單親媽媽的家庭中,給予長輩的照顧與津貼之發放,或轉介至機構安置。
五、第五科:
婦女福利法,提供婦女之保護、救助、安置婦女之成長,尤其針對婦女受虐,提供全面性完整的諮詢。
六、第六科:
青少年兒童福利法,確保兒童青少年的就養就學等基本權益,並提 供青少年進修、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機會。根據兒童福利法第十三、十四條中少年福利法第十條,即適用家中有18歲以下子女之單親家庭的經濟扶助、醫療補助、子女生活扶助、扶育與教育費用的減免、平宅等,這些必須當單親家庭落入貧窮之後才符合資格。又根據兒童福利法第十四條及少年福利法第九條,適用未滿18歲來自單親家庭的兒童或青少年,可採戶外安置的方法,將兒童及青少年帶離其無力教養之單親家庭。
七、第七科:
主則社區發展與殯葬業務,協助社區發展發展出針對單親媽媽一些就近性緊急資源網絡的形成。
八、社工室:
提供社會上的弱勢族群直接服務,依個案的需要提供相關資訊或心理諮商與輔導,直接訪視單親媽媽家庭,然後評估個案的需求,提供適當的福利服務輸送 並以個案管理的理念 增加效率與權責考量。

  整體而言,我國社會政策對單親家庭的介入還停留在一種保守、非普及性及非預防性的觀點(張清富,民84)。尚未能以積極性、全面性的保護與預防的觀點對單親家庭進行政策性的歸劃,可見其所制定的政策內容和單親家庭的所需有一段距離,未能掌握到實質的協助工作,再加上從事婦女福利的社工師人力不足(李瑞金,民84),對於單親媽媽就較難提供整體的協助。

  就從受助者的向度思考,單親媽媽的求助動機亦是值得注意的。單親媽媽對使用福利往往會有矛盾的情緒,一方面使用福利對其個人或家庭而言是一種恥辱,但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依賴福利之協助。尤其中國人好面子的傳統,更是一種難堪。因此,單親家庭所形成的問題不僅僅是家庭結構的改變,女性單親和子女之生活及社會適應、自我概念、情緒困擾等層面之問題,更是因單親所可能形成之貧窮,進而衍生與貧窮有關的各項問題。(謝秀芬、鄭麗珍,民86)

  此外,張秀琴(民85)的單親家庭社會福利需求調查分析報告指出,其實許多的單親家庭對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措施並不清楚,因此常導致空有社會福利措施,卻無法幫助真正需要的單親家庭;而有四成左右的受訪者認為不需要政府的各項社會福利服務,供需之間的平衡與效能仍待加強。

  每當一個單親家庭形成時,意味著一個家庭可能立刻陷入貧窮危機之中,緊接著而來的福利需求除了藉由情緒支持之外,更實際的是如何協助單親家庭能夠脫離危機狀況。因此,隨者單親家庭戶數的增加,相對的福利支出必定隨之提高(謝秀芬 民79;林萬億、秦文力 民81)。

  有鑒於此,在未來可以加強提供單親媽媽的福利服務方面的重點如下:

  1. 加強經濟安全保障。
  2. 整體評估福利需求、政策輸入與輸出三者間的關連性,增加效能並避免福利資源浪費。
  3. 提供單一窗口,利用電腦連線作業,結合戶政與財稅證明資料,減少單親媽媽奔波於申辦設種福利補助過程,提供單親媽媽喘息及休閒服務。
  4. 加強心理諮商及親子關係的因應策略。
  5. 單親生涯規劃及再婚諮詢調適協助。
  6. 教育倡導社會大眾,提供一個尊重單親家庭的生活環境。

  現今,全球籠罩在一片經濟不景氣的陰影中,如何將福利預算與支出作公平、公正與合理的分配,更是智慧的挑戰。

回到頁首

 

肆、結論:

  家庭是滿足人類生理與心理需求的最原始社會單位,我們衷心期待每個人都是能在家庭中快樂健康地成長。然而,單親家庭既然是無法避免的現象,如何在政策面提供這些有需要的單親家庭明確合理的社會福利政策,並特別針對單親家庭中的弱勢--單親媽媽提供合理、合法與便捷性的協助,進而提昇在單親媽媽本身心理方面的適應,才能在維持生理需求不虞匱乏之後,滿足心理層面,進而提昇質的服務面,是我們需要一起努力的方向。

回到頁首

 

參考書目

  1. 伊慶春 家庭政策的形成?以家庭保護網絡之建立為例 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一九九七
  2. 余巧芸 日本單親家庭福利政策與措施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 第一期 一九九五 頁一二五-一五六
  3. 李瑞金、郭玲惠 婦女福利政策研究 內政部委託研究 一九九五
  4. 林萬億、秦文力 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因應策略之研究 台北市市政府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一九九二
  5. 張清富、薛承泰 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之探討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一九九五
  6. 張秀琴、沈秀卿、簡美娜 台灣省單親家庭社會福利需求調查摘要分析 社會福利月刊 第126期 頁39-45 一九九六
  7. 張英陣、彭淑華 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 社區發展季刊 八十四期 一九九八 頁十二-三十
  8. 薛承泰、劉美惠 單親家庭研究在台灣 社區發展季刊 八十四期 一九九八 頁三十一-三十八
  9. 鄭麗珍 低收入單親女性家長的角色負負荷社會支持網絡之相關研究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九二
  10. 謝秀芬、鄭麗珍 女性單親家庭世代效應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研究 一九九七
  11. 謝秀芬 台北市失偶母親的困擾與福利需求之研究 東吳政治社會學報 第十三期 頁329-366 一九九0
  12. Demo,D.H. andAcock,A.C.(1988). The Impact of divorce on children.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0,p619-648.
  13. McLanahan,S. and K.Booth(1994). Growing up with a Single Parent:What Hurts, What Help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第四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

(C)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之運用請洽詢主辦單位
本網站由開拓文教基金會 蕃薯藤 規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