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信給我們 回首頁
總論壇

家庭角色引言

世紀末的父親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王雅各教授


  就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父職與父親角色(Fathering&Fatherhood)在這數十年間是有改變的。籠統地談歷史的發展有很多的變因,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歷史階段,都可能會有不同的變相展現。

回歸家居的趨勢

  就美國的情況而言,從八0年代迄今的十多年間,在當地形成了非常特別的趨勢「男人回歸家居」:有許多具備了專業能力,甚至擁有高收入和高職銜,年齡約莫四十至五十歲之間的男人,選擇回到家庭。這些男人們,願意讓妻子們外出工作,或是讓妻子們能更心無旁騖地投入和發展既有的事業,他們有些辭去原來的工作,有些轉換工作成為自由從業者;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帶孩子或從事家務。

  這種趨勢在八0年代末期的美國,尤其明顯。許多所謂的「雅痞」 (young urban professional)回到家裡帶孩子或操持家務。當然,美國是比較特殊的環境,相較於其他一般國家美國國力較強且經濟狀況較富裕;而上述的特殊趨勢也僅發生在這樣強國勢與強文化的環境中,而且是在那些具專業能力的中上階級男人之中。單純地就經濟層面考量,藍領(勞動)階級的男人即使有回歸家居、操持家務的念頭,卻也無能為力,他們必須仰賴自己和妻子的雙薪收入,才能將家計負擔起來。

  其實,即使是當下置身台灣的我,也會有這樣的憧憬(或者說幻想):若妻子的收入能負擔完全的家計,我也許可以待在家裡過「帶帶孩子,有機會就去兼兼課、做做研究或寫寫書….」這樣的生活;或許,沒有兼課、作研究、寫書的機會,只是待在家裡,我也很高興!

  當前的台灣,父親角色也漸漸地產生變化。比方說,我知道一般的孩子在二歲至五歲間正值身體培養抗體,是非常容易感冒生病,常需要到醫院看病。在我家,孩子生病了是由我固定帶他去醫院的,醫護人員從來沒有看過媽媽,他們會說很想看看孩子的媽媽;而我常到醫院,偶而才會看到父親帶孩子就診。儘管這些父親不多,但這就是台灣的變化之一。從前,在台灣是看不到父親帶孩子上醫院看病的,總是由母親帶孩子上醫院。餵孩子吃藥、為孩子洗澡、泡牛奶、換尿片….幾乎都是母親在做,而且一向如此。現在的台灣,可以看到一點點的男人在做這些事。

  這樣的情況也許讓人感到開心,但我認為這是絕對還不夠的。在台灣,極少部份的男人會自覺或警醒到兩性平權觀念,更少有男人選擇回歸家庭,幾乎是絕無僅有!一直到最近,就像前面提及的,有些父親會帶孩子上醫院看病;也開始看得到一些男人拎著菜籃,上超級市場或傳統市場採購生活所需;更看得到一些父親陪孩子到紀念堂、公園、遊樂場所玩耍…..而且越來越多了。

女人進入勞動市場的影響

  造成父職角色改變的另一個重要變因是:女人的進入勞動市場。最初讓女人走出家庭、投入勞動市場,是被經濟不景氣的壓力與情勢所逼:家庭必須仰賴雙薪才能活口,想想在家工作帶小孩不用付薪水,但是如果是到別人家工作帶小孩就有薪水可以領。四年前,在英國曾有一項研究指出:若將英國家庭主婦的勞務價值化,其薪餉相當英國當年國民總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二十五。這是男人所負擔不起的給薪。家務到底算不算是工作?非常值得思考。

  在台灣尤其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台灣婦女投入勞動工作的人口,不斷地在急遽增加,近年發展到百分之四十五的比例後才漸趨穩定。也就是說,年齡在十八歲至六十四歲之間的台灣婦女,包括未婚婦女及已婚婦女(有小孩或沒小孩的),全數佔台灣總勞動市場中百分之四十五的人口比例!尤其有意思的是:在已婚婦女的勞動人口中,有孩子的已婚婦女比沒有孩子的已婚婦女所佔的比例更高!特別在最近的五年間。

  在這些改變中,我們發現女人普遍有工作,甚至還可以發現,女人的工作表現比男人來得好,也成為普遍的現象。這對向來總是將事業視為第一生命或唯一生命的男人造成相當的衝擊和挑戰!由於女人參與多方面勞動工作造成職場生態變化,男人不再像從前有那麼穩固牢靠的鐵飯碗或金飯碗。面對沈重的經濟壓力和解雇的危機,需和女人一較長短的男人變得歇斯底里:惶恐、害怕、失去自信等等負面情緒接踵而來,擔心讓女人爬到頭上或會被女人踩在腳下。對一個男人來說失去工作,幾乎就像是失去陽具!

  而這樣的改變不僅僅是侷限在經濟的結果,一旦女人進入勞動市場的人數增多、比例提昇,對社會的種種制度和價值取向也同時會帶來衝擊和改變。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一個報社裡,當女性工作人口佔全部工作人口的百分之五或當女性工作人口佔百分之四十五時,報社報導的味道、方向、方式絕對會是不同的。又,女人進入勞動市場後孩子由誰來帶?相應的對策是必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人力結構的改變,將牽動的是政治參與、法律制度、意識型態、家庭分工等從性別角色出發演譯出來的因應與改變。

婦女運動的影響

  當然,婦女運動在台灣造成的影響和變化,也是父親角色改變的重要因素。婦女運動者上街頭喊出:「解放家奴!」直指的就是女人在家裡的位置。幾年前,某佛寺發生的五百多位女學生出家的事件,相信許多人仍記憶猶新,當時為什麼有那麼多女人,尤其是高學歷的女人要出家?因為她們明白,女人在家裡終究是「死路一條」;她們不想踏入死胡同,所以就只好「出家」了。

  過去沒有經濟能力的時候,女人嫁雞隨雞,常有在夫家被打,回娘家被老爸再打一次或老媽推她出去說「我們是外家」的情況;現在,女人遇到不理想或不是她期待的婚姻時,她可以選擇離開。台灣的離婚率四對就有一對,而60﹪是女人提出來的。

  婦女運動者提出的深化兩性平等意識,除了是女人要參與公領域外,男人也要增加對私領域的參與。也就是說,只有女人到職場有工作是沒用的,同時也要男人在家照顧小孩、上菜市場.…。這是一個無可避免的趨勢,看到這趨勢的男人可以活存下來,不照這趨勢走的男人會被淘汰,男人,要嘛跟著走,更全面地參與家務;要不,找不到女朋友,娶不到妻子是必然的。

一個較完整的人

  這些林林總總的變化,我覺得都是非常好的。因為有這些變化,讓男人有機會去體驗當一個女人或母親的滋味,有機會成為一個比較不功利主義、比較不貪婪、比較永續經營、比較「完整」的人。

  我始終覺得所謂的「女性特徵」並非是女人與生俱來的,而是被「建構」出來的,是女人後天操持家務、帶孩子所成就的,是被賦予的。如果能給男人同樣的機會和環境,全面地讓男人來做家事帶孩子,種種如今在女性身上顯現的陰柔特質(利他、照顧、細心、體貼、同理心、歇斯底里、情緒化等),我相信也會在男人身上一一發展出來。

  所以,父親的角色毋庸置疑地一直在改變,只是並未如我想像(或期待)中來得急遽,但的確在變,這是個很好的開始,對台灣這個仍處在性別的恐龍時代的社會來說,我是這樣認為的。


總論壇相關文章  回首頁  各屆婦女國是會議

(C)copyright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之運用請洽詢 主辦單位
本網站由開拓文教基金會蕃薯藤 規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