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信給我們 回首頁
總論壇

成長教育 引言

婦女參與之「成長教育」-談桃園縣婦女成長教育概況

桃園縣政府代表  呂淑蘭社工督導員


壹、導言

  巨觀「婦女教育」原應指為婦女所提供或設計之所有教育活動,範圍涵蓋所有正式與非正式之教育型態,如婦女之社會參與、自我成長、兩性平權、特殊境遇婦女協助等,而大社會環境變遷下之婦女教育,其實施對象應包含各種年齡層之婦女。

  然而,現今常討論之婦女教育則較微觀,也就是包括:家庭中成年婦女之繼續教育、協助婦女重回勞動市場的技術教育、為了擴大其生活範圍,增進其個人及社會經驗而規劃之休閒性與知能性活動、協助已婚者及再度就業者重新綻放自我。

  桃園縣人口數截至八十九年十二月底總計有一、七三二、六一七人,家戶數計五0五、二九六戶,男性有八九0、七五五人,女性有八四一、八六二人,二十歲以上婦女有五六八、0七0人,為客家、閩南、外省、及原住民混合族群之區域,縣政府為因應社會環境變遷、人力資源需求的多元化、及協助婦女跳脫傳統、並調適現代社會多重角色,因而針對不同需求之婦女,提供各項婦女教育活動。例如自我成長、兩性平權及婚後再就業知能教育等等。本文將就本縣歷年來進行婦女成長教育的經驗,依基本理念、發展概況、面臨困境及未來發展討論分享之。

貳、基本理念

  傳統女性角色,不論古今中外,對婦女的刻板印象均侷限在「人妻」、「人母」、相夫教子、勤儉持家、任勞任怨、「男主外女主內」、「男尊女卑」等觀念,用以貶壓婦女權利。婦女在家地位為無酬勞動者,家庭地位低落,被認為男人附屬品。傳統父權制度下,婦女成為犧牲者。

  然而,不爭的事實是,社會是由家庭所組成的,家庭的軸心是婦女,是家人的避風港。已婚婦女經歲月洗鍊,成熟穩定;經家庭責任洗禮,吃苦耐勞;經婚姻生活的成長,更自省內蘊,若能繼續不斷求取新知,追求生命成長,擴大人際關係,對社會的貢獻與影響,將不可忽視。

  因此本縣基於下列理念辦理婦女成長教育活動:

  1. 打破傳統觀念:過去社會認為「女人無才便是德」,婦女不必受教育,使婦女在家庭與社會地位處於不利。

  2. 推動全人教育:喚起婦女自我意識覺醒、推動兩性平權觀念。

  3. 協助已婚婦女再就業訓練:為協助婦女重回勞動市場,以擴大其生活範圍,增加個人、社會經驗。

參、發展概況

    一、發展沿革

      基於本縣區域性文化、產業特點,早期婦女教育多以鄉村婦女為主要對象,提供了媽媽教室,以教土風舞、插花等課程開始。後因社會變遷,及婦女教育程度的提昇,婦女開始注重本身成長需求。又鑒於桃園縣鄰近台北,受台北都會區影響,於八十三年起成立本縣婦女學苑,以演講、工藝、烹飪等課程方式,結合社會福利政策,藉以喚起婦女意識之覺醒。

      民國八十六年呂秀蓮副總統擔任本縣縣長,極力推展婦女運動,相繼成立婦女相關設施,如成立婦幼安全中心,興建本縣婦女館、補助各鄉鎮市興建婦幼館或婦幼活動中心,委託辦理婦女學苑,如東南扶輪社、蕙心媽媽社、國際女青商會等團體,補助婦女社團辦理成長教育課程以推展單親親職教育、推動自我肯定訓練、女子防身術婦女安全講習,及提昇婦女精神層次等課程,以促進婦女自身全面的成長,讓自己活得更好,更有能力照顧自己與家人,「認真的女人最美麗」口號,成為一時流行用語。

    二、施行現況

      目前本縣施行婦女成長教育概況如下:

    1. 目前約有二百二十個社區媽媽班隊,均以著重婦女健康、休閒、娛樂、保健、自我信心與肯定、成長教育及提昇婦女意識,擴展人際關係為主要目標。

    2. 八十三年起成立婦女學苑,辦理各項演講、工藝、烹飪等成長課程,結合社會福利政策,藉以喚起婦女意識之覺醒。

    3. 八十八至八十九年間辦理之「縣民大學」為本縣特色,其目的為提供本縣縣民學習、休閒與技能之機會,並培養成人繼續教育、終身學習。自八十七年起分別開設語文班、電腦美工課程等,以十八歲以上縣民為對象,自由登記報名,凡上課符合規定者,發給終身學習護照。

    4. 為提供婦女勞工朋友進修學習,充實生活知能,豐富其休閒品質與內涵,順應並落實終身學習之理念,辦理「勞工學苑」招生。

    5. 為協助雙薪家庭解決扥育兒童問題,提昇保母育兒專業知識與技能,並提昇家庭主婦就業機會,凡符合受訓資格之婦女,皆可報名保母訓練,本縣每年約一千名婦女參加受訓。

    6. 呂副總統於八十六年就職本縣縣長後,有感於本縣欠缺一座現代會議場所,而婦女角色地位已明顯改變,為迎接二十一世紀兩性平權時代來臨,提昇婦女地位,故興建全國首座之婦女館,其特色結合「感性、知性、靈性」的前瞻性規劃,以專供婦女朋友全方位的成長活動空間,充實其精神生活,發揮知識性、文藝性、休閒性、保護性等多元化的服務功能。

    7. 本縣約有六0個婦女社團,鼓勵及補助婦女社團辦理成長教育講座、讀書會、座談會等等。

    8. 原住民婦女教育:以婦女安全議題及親職教育講座為主,辦理原住民文化技藝傳承研習、原住民文化工作藝術團招訓。

肆、面臨困境

  政府與民間多年來辦理婦女成長教育所面臨困境有:

  1. 整個大環境對婦女成長教育不夠支持,缺乏相關配套措施,且傳統社會觀念問題,認為婦女須承擔大部份的家庭照顧責任如照顧幼兒、年邁父母,婦女教育未被重視,婦女進修仍會遭遇困難,婦女人權受忽視。

  2. 現代社會的價值觀,仍以社經地位成就高於家庭地位成就為主導,而今婦女普遍面臨最大困擾是不知如何同時擁有家庭婚姻、事業和自我成長。

  3. 政府部門在婦女教育政策上未有系統完整規劃,人力、場地、經費嚴重不足。

  4. 民間社團在經費、場地有問題,本縣有關婦女社團資源缺乏,仍處起步階段,且各婦女社團因成立目標及領導人理念不同,資源不容易整合。

  5. 教育課程內容缺乏多元彈性、上課時間及地點,未符合婦女需求,如「職業技能」、「生活藝術」課程均不足。

  6. 各項婦女教育資訊,資源網絡未建立,缺乏互通管道。

  據統計,婦女未繼續接受教育原因以「家庭」、「生育」、「工作」佔大多數,其因素有:

  1. 個人因素:婦女之健康、工作薪資、對其角色之態度及自我認知,如傳統「男主外、女主內」觀念仍固著等,會束縛婦女追求教育、事業第二春之勇氣。

  2. 家庭因素:家庭責任、角色扮演及婦女對家庭依附關係,使得婦女無法尋求自我成長教育。

  3. 社會經濟環境因素:隨著社會的改變,婦女基於經濟因素重回勞動市場,但已婚婦女再就業有職業層級「向下流動」之狀況;且社會對已婚婦女就業、教育機會提供不足,使其尋找工作及繼續接受教育困難度增高。

伍、未來努力方向

  1. 加強宣導,以企業行銷方式倡導理念。

  2. 針對未曾參加類似課程、偏遠地區與特殊族群婦女提高其學習需求與學習權利之認知,以及提供資訊與社會資源之運用。

  3. 為擴展受益群眾,鼓勵民間相關團體依各機構專長及特色,辦理不同型態之活動,以利多元需求。

  4. 需有整體性、長期性之規劃;建立婦女服務資訊網路。

  5. 妥善發揮婦幼館、婦女館之使用功能。

  6. 增進配套措施,建立支持性服務措施,如臨時扥育設施等;結合民間力量(宗教、志工、企業等相關團體)、整合地方資源(如鄰里活動中心、學校)。

  7. 針對特殊境遇婦女,設計符合其需求之教育服務方案。

  8. 協助婦女增加收入,以提昇家庭成員對婦女支持,及其家庭與社會地位。

  改變傳統的社會觀念,重新界定婦女的角色與地位,提高婦女社會地位,爭取兩性平等,促使女權意識的覺醒,以影響家庭的結構與功能,讓婦女獲得更寬廣的空間,開發潛能,充分參與社會,使婦女的教育與成長更具有意義。

參考資料:

  1. 婦女教育: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民81年12月),師大師苑發行。
  2. 廖永靜、林裴霜:婦女成人教育的需求與問題。

總論壇相關文章  回首頁  各屆婦女國是會議

(C)copyright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之運用請洽詢 主辦單位
本網站由開拓文教基金會蕃薯藤 規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