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繫於一線之間
朱開玉
人類具有追求個人需求與滿足的本能,當此本能受到挫折與阻礙時,就可能出現傷害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這類行為對個人、家庭與社會的傷害及損失是難以估計的。一群社會人士在民國五十八年成立生命線的理念,即認為人有生存與愛的本能,如果在適當的時機,提供當事人正確的情緒支持及危機調適方法,是可以幫助當事人渡過難關。
生命線成立二十九年以來輔導的個案已達二十五萬人次,我在演講或接受媒體的訪問介紹生命線時,大眾最想瞭解這些個案有多少是想要自殺?因生命線的輔導挽救了多少生命?這樣的問題是很難回答,因為沒有人知道正確的數字,生命線每年的個案統計顯示,已經自殺的個案佔個案總數的0.1%,但有自殺意圖及自殺記錄的卻佔了12.2%,這些數字告訴了我們什麼樣的訊息呢?這些意圖自殺的人是否真的想死?為什麼這些人想要自殺?這些自殺死亡的個案能避免嗎?
生命線個案是很多元的,但當事人在情緒上都有憤怒、無助、孤單、悲傷的感覺,一旦感到沒有希望及無法承受時,就有可能想用自殺來逃避問題尋求解脫,通常自殺是一念之間的想法,因一時的衝動行為,這種意圖可能延續幾天或重複地出現。
有些人自殺意圖明顯而引人注意,幸運的是身邊有健全的支持網路如家人、老師、朋友,能即時伸出援手,給與正確的協助,,而脫離困境;有的人會利用社會支援系統功能如生命線或相關專業輔導機構尋求協助,因此而打消了自殺的意圖;有些有自殺傾向,而又拒絕尋求協助的人,一旦陷入低潮或嚴重抑鬱,獨自無法掙脫這樣的情緒時,反而容易自殺成功,這一類的人最需要大家關心的。
在我們的社會對死亡有很多的禁忌,對自殺行為採取負面的看法時,自殺個案的資料不容易收集,因此對於自殺個案的心理動機及社會環境影嚮的研究很少,有關這方面的出版品也是非常少,現在意像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了由美國臨床心理師保羅.G.昆內特博士撰寫「別告訴我你的名字叫自殺」一書,本書以人本為出發點,顧及個人的情緒與情感,用真誠、尊重的態度,抽絲剝繭的分析自殺的心路歷程;有自殺傾向又不願尋求協助的人,閱讀本書有助於釐清情緒及困擾,找到解決問題方法而脫離困境,避免自殺悲劇發生;當然對於從事自殺防治工作者本書也是一本必備的參考書。
(作者為生命線協會總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