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麥迪遜之橋
• 作者:羅伯.J.華勒
• 出版社:時報文化
• 電話:(02)2304-7103
• 定價:140元
在今天,網際網路改變了人際溝通網絡、追逐肉慾滿足的一夜情,掀起情愛無負擔、無責任的主流價值,到底還有多少人相信四天足以勾動起一段永生難忘、刻骨銘心的熾戀?還有人相信一見鍾情般的愛情留有多少真實性?為法理所不容的婚外情,如果外遇的一方是女性,糾纏在女孩時夢想與家庭子女的兩段情感中,她能有多少自主的選擇權?展讀《麥迪遜之橋》,讓人不由得重新思考真愛與婚姻的本質與意義。
故事發生在1965年。女主角芬西絲卡,生長於義大利一處海邊鄉鎮,與美國士兵李察.瓊斯相戀結婚,隨著夫婿回到愛荷華州,自此過著樸素平實鄉間生活;來自華盛頓州的若柏.琴凱則為《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在一次拍攝愛荷華州遮篷橋的採訪計畫中與芬西絲卡相遇,24小時內激發出一段纏綿悱惻的祕密愛情,芬西絲卡再也不是一名農婦,心靈深處從此跟隨若柏這個流浪者漂流到兩人存在的世界。
在婚姻中與第三者恣意享受情愛與肉慾關係,不道德嗎?我相信這個答案的普世價值,古今中外皆然,涉及對另一方的欺騙。芬西絲卡與若柏四天相處過程中,追求至情至愛境界,一切是那麼自然,我們很難將之與「蕩婦」、「齷齪」、 「罪惡感」連想在一起,甚至兩人死後不約而同選擇將骨灰灑葬在麥迪遜橋下,我們看到一個女人無懼的追求自主情慾,雖然淒美但十分動人。
在一處民風純樸的小鎮裡,任何一段離經叛道的情愛,容易貶損相愛兩人的人格尊嚴,同時波及家人。芬西絲卡和琴柏的愛情,一開始也為芬西絲卡兒女所不容,翻閱母親遺留下來的筆記本、兩人來往的信簡,還有若柏為芬西絲卡所拍的照片過程,理解母親與另一個男人婚外情的同時,促使了年輕一代重新省思個人婚姻與愛情的價值,我想「愛與包容」應該是芬西絲卡與若柏最後獲得兒女諒解,進而決定將這段至死不渝愛情公諸於世的關鍵。
經歷了四天無限纏綿、廝守,芬西絲卡陷入跟隨若柏或留下來的兩難抉擇,因害怕丈夫、子女遭人歧視、對家庭的責任,她明白自己一旦跟著若柏遠離,擔憂會讓兩人的情愛產生質變,最後選擇留下來繼續扮演賢妻良母角色的她,寫給兒女的最後一封信中說:「……但是考慮到家庭圓滿的部分時,我十分確定我的選擇是對的。」看過太多女人依賴情愛,依附著男人的悲劇,在芬西絲卡身上,我們看到一個自主權操握在手上、堅定的女性生命,你認為呢?
物換星移,女性追求情慾自主解放的今天,《麥迪遜之橋》故事若再重演,到底有沒有更好的解套與選擇?邀你一起討論若柏、芬西絲卡還有她們家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