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得不指出,在今天台灣的情勢下,任何改革措施,必須有強大的民意壓力;官方的善意回應,如果不是不可期待,恐怕也是不可完全信賴的。
所以,改革的力量必須發自民間,而民間的力量,必須來自社會的總動員;社會的總動員,必須如孫中山所說的:造成時勢 ,鼓動風潮──這是當他還是一個「造反派」時所說的話,後來的口氣,尤其是在編成教科書的三民主義裡面,當然又不同了。
當然,所有這些行動,都可能遭致反對和爭辯;但我們相信 ,反對和爭辯最足以引發社會關注,突顯「政治背離民意」的現 狀;進而凝聚社會共識,展現公民主體性,為最後落實「教科文 實質保障」(無論是那一種形式)累積動力。
總而言之,「搶救教科文」將是一個長期的「公民行動」, 絕不是927一天的熱鬧而已;形成一個能夠長期為「教科文」奮鬥的社會,意謂著台灣將脫離「只顧肚子,不用腦子」、「只為 今天,不管明天」的歷史陣痛期。
在搶救教科文的行動之中,我們期待一個「關懷下一代」、 「肯為明天奮鬥」的「有情有義」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