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Policy))1994年夏季研究
總結評估組(Net Assessment) 指導
(美國)羅德島/新港,國防部,1994.8.1-10
序言:
以下為國防部一夏季研究報告之結論。此一夏季研究,為Andrew W. Marshall、James G. Roche與由Ronald A. Morse為主席的工作團隊所指導,在1994年8月1日至10日,於羅德島新港海軍戰爭學院(Naval War College)所討論完成。此一文章乃用為審視國防計畫程序中的一些基本假想問題的夏季研究系列的第八部份。此一工作團隊的目標為考量中國近期演變方向,並評估此一演變對其周遭區域的影響。此一團隊被要求竭力探索負面發展的潛能,尤其是其中會對美國利益構成直接影響的部份。他們並被要求指出未來轉折點之運作指標。
在此之資料的內容,並不反映官方政策或美國政府與國防部的立場。若無總結評估組的允許,不可散布此文件之內容於他人。
內文:
一、近期的中國 1994.8.10
二、研究團隊之參與者:
此一研究團隊兼具廣泛與專業的代表性。所費時日主要用為討論中國當前領導與社會議題之細節。其目標為包含全面、分歧底研判關於中國近期未來,並估量各種可能結果。中國實為亞洲前途之主要不確定因素。
三、研究團對參與者
表一、研究團隊名單 主席: Ronald Morse 馬理蘭大學葩耳柯學院 成員: Mike Brown 國防部辦公室,總結評估組 Tom Christiansen 康乃爾大學 Pat Curry BDM International Michael ;Field 經濟學人 John Garver 喬治亞理工學院 Iain Johnston 哈佛大學 Lonnie Keene Office of Servi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Yu-Ping Liu Northrup Grumman Mike Pillsbury Science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Mike Vickers SAIS、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Arthur Waldron 哈佛大學、國家戰爭學院 David Zweig 土茲大學佛來契學院 訪員: Erland Heginbotham 國家計畫協會 Takashi Hoshino Long-Term Credit& Bank Institute Gilbert Rozman 普林斯頓大學 Robert Sutter 眾院研究中心
四、研究目標
此一研究欲檢視中國在鄧小平死後之景象。此一研究之中國,具有殘破之政治機關、未達成市場經濟轉型,並面臨諸多遺存之嚴重危機。此一研究有三個主要目標:檢視影響中國近期發展之因素,評估鄧後可能之景觀演變,以及證明這些不同景觀之重要性。 此一研究乃立足於掌握稱為中央王國之中國對世界的看法的假想之上。過去我們未曾嘗試推估對中國外交政策之可能方案。中國,如吾等所知,為一巨大而複雜的國家。由一團隊做出對中國未來之研判,過去未曾得見。經過慎思熟慮,此一團對得出以下觀察:
- 鄧後中國領導集體將繼續執政
- 在轉換時期無最高領導人將竄升
- 鄧後集體領導似不會改變鄧之經濟改革與限制政治自由化之政策
- 在權力轉變時期有五成發生蘇聯式崩潰的可能
- 無論鄧後前景為何,各種中國都將與今日不同,且都將挑戰美國利益
五、研究目標
- 標舉與描繪出五至七年內之中國圖像。
- 標舉出時勢之轉捩點。
- 提出其對西方之衝擊。
六、假定
為何應對中國加以嚴肅討論?由於中國的巨大規模與地緣位置,其對在亞洲有利益之國家造成極重大之挑戰。由於其未確定之未來,使吾人更應對之細細研究。其脆弱之處為:人口與地理規模,分權之歷史趨勢,市民社會---作為政治派別、勞工組織與利益喉舌的中界力量之欠缺,共黨統治形式之窄化、國有企業與公部門之耗費等。
此一局勢使鄧後一至二年產生一強勢領袖之可能備受質疑。對鄧的忠誠乃基於其為數十年之革命領導人。鄧結合了行政控制與個人魅力以實現其政策,並使其他領導人無法以他們本身的權力基礎對抗之。鄧後之領導人們或在官僚、或在軍事、或在經濟等方面有影響力,但缺乏必要之廣泛權力基礎以遂行統治。至少,必須組成一領導集體,才能將這些系統集合起來。
此一研究團隊並不排除某人爭得最高權力之可能,但我們相信其結果仍將歸於徒勞與趨於崩潰。在對各個中國領導人加以考量分析之後,我們得出結論,認為與其揣測誰將竄升,不如去廣泛瞭解領導人行為之動機。
最後兩個要點:一、我們假定人民解放軍(PLA)偏愛的領導繼承體制是集體領導,因為解放軍將可獲得更大的彈性以施行影響;而在快速的改革與與分權下,解放軍似乎將趨於衰弱。二、所有的中國領導人都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七、假定
- 未來七年是危機重重的。
- 鄧將死亡,而不會有強勢領導人出現。
- 政治系統與社會組織化不足,難於管理危機。
- 中央與地方關係更趨緊張。
- 索求一個國際強權地位。
- 軍事目標:現代化的武力投射。
- 中國有一被外國勢力犧牲的感覺。
八、會改變中國選擇自由的外在事件
此一研究團隊的工作乃估計中國之內在動力與估量中國領導人將面臨的抉擇。雖則我們未評估會改變中國人抉擇之外在因素,但我們準備了一個必須備考量的外在事件清單。多數臚列於此之外在事件在這個報告中俯拾可得。雖然如此,茲以下列第一個例子加以說明------「美國自亞洲戰略退卻」之可能衝擊。美國之退卻可能激發下列事件:中日軍備競賽、日本決定發展核武能力、台灣決定宣佈自中國完全獨立出去、東南亞的軍備競賽、地區的多邊經濟與安全協定的破壞、人民解放軍的政治角色的增加,以及中國民族主義的增長。
可能的對抗中國的聯盟:日本深知潛在的中國威脅。日本的諸政策以及其欲建立一排除中國之地區聯盟的戰略,為一重要之研究範圍。舉例而言,韓國、越南、澳大利亞會以日本為首結成同盟以對抗中國霸權嗎?
九、能改變中國抉擇之外在事件
- 美國自亞洲戰略退卻。
- 日本核武化。
- 朝鮮半島戰爭。
- 主要石油源斷絕。
- 台灣宣佈獨立。
- 俄國遠東區退出聯邦。
- 朝鮮之核武。
以下幾頁強調一系列值得更深入研究探討的、會修正所判斷的前景的問題。這些問題---即「使中國的未來不確定的因素」---使前此說明之發展前景必須因不同背景而重新考慮。十一、使中國的未來不確定因素
- 脆弱的政府總體經經濟調控
- 暴增的能源與資源需求
- 脆弱的統計與資訊控制
- 與能力矛盾的領導層意識型態
- 有重要影響的短期政治問題
- 地區紛爭的高度潛能
十二、中國的不協調的富裕
- 建立複合的「諸」經濟中國: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其吸引外國投資與資本的能力,以及其經濟計畫,不應被低估。然而,這些影響在各地區極為不同,並與社會主義著強調的經濟平等與社會責任有著極大的反差。在一億(至公元2000年估計為二億)的盲流遷徙人口的衝擊下,深刻的經濟格差與收入分配的不均,使中國面臨了嚴重的內部問題。
- 收入分配的地圖如下所示:
- 除了河北與海南,沒有一個沿海省份低於國家平均。
- 除了東北的黑龍將與吉林,以及西北的新疆,沒有一個內陸省份高於全國平均。
- 比較極端的情況,如北京與上海,是全國平均的兩倍以上。
- 一個未來的問題:與海外華人的經濟聯繫造成了「大中國」的問題,在長期而言使數以千萬計的華人產生了對中國忠誠。
十三、中國財富的剪貼布
1992年中國的平均國民收入為1300美金,如下省區圖所顯示,大多數內陸省份的收入值得玩味得少。
表二、中國各地平均收入 新疆平均收入:
1300--2600美金內陸省份:
內蒙古、山西、安徽、陝西
河南、湖北、湖南、廣西
陝西、甘肅、青海、四川
西藏、雲南、西藏平均收
入低全國平均之於1300美金吉林、黑龍江平均
收入1300--2600美金北京、上海平均收入
高於全國平均一倍
之2600美金沿海省份:遼寧、山東
江蘇、浙江、福建、廣東
平均收入1300--1600美金貴州平均收入低於
全國一半之650美金沿海省份:河北、海南
平均收入低於1300美金
十四、人口與石油消費
中國成長中的能源危機--
能源供給及其成本為中國近期將面臨之一系列資源弱點最具壓力之單一限制。當中國的每人能源需求隨其經濟發展而增加,由於能源需求而生之成本、供給以及環境影響將會愈來愈被認真底考量。高成長、迅速膨脹的重工業部門、快速成長的運輸需求將必然增加能源進口。在目前的狀況下,到公元2000年,中國將有40%的石油進口自中東,每年將因此支付60億美金。國內的煤與石油供給將不能適應到2000年的國內需求。
十五、1990人口與石油消費
十六、中國的主要石油、天然氣田
中國的石油儲備皆在與其他強權有潛在爭議的地方。在東北,與俄國的遠東區以及韓國的問題是重要的。塔里木盆地是與哈薩克斯坦相鄰的爆炸性區域,沿海與南沙群島亦皆是有爭議的地區。為滿足能源需求,中國必須發展遠洋海軍,並與中東的產油國家如伊朗進行磋商。
十七、中國的主要石油、天然氣田以及塔里木盆地(圖)
【圖略。說明:中國主要石油、天然氣田為東北的大慶、遼河以及黃河口的勝利油田;自淮河口至雷州半島的大陸棚,以及塔里木盆地,是中國的主要潛在石油儲備資源】
十八、對中國國內生產毛額的不同估計(1991)
資料與統計標準的缺乏
中國地方政府與企業的經濟統計的誤報,構成了估量中國經濟政策的主要問題。此一問題於諸多國際機構與經濟學家對中國國內生產毛額的極為不同的估計中顯現出來。資料標準的缺乏也妨礙了工業的計畫。如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財政赤字亦有增加(1992年達95億元人民幣--3.8%的國民生產毛額)。其原因為大量補貼國有企業的虧損,政府物價政策的不當,國家官僚的浪費,以及償付國債與外債。
十九、對中國國內生產毛額的不同估計(1991)
表三、國內生產毛額
單位:十億當期美元評估單位 FIELD/TAYLOR INT*L MONETARY
FUNDWORLDBANK PENNWORLDTABLES 十億美元 1100~1200 1500 2000 3500
廿、西方分析之中國國防預算的比較
另類不確定之統計:中國自1987年以來公佈其國防開支,但在國防資源的利用與資料的開放性上仍頗為不足。對於中國的國防開支有許多不同意見(參下頁)。這也是一個亟需深入研究的部份。
廿一、西方分析之中國國防預算的比較
表四、西方分析之中國國防預算的比較 評估單位 中國
官方斯德哥爾
摩國際和
平研究院
(低標)美國中央
情報局國際戰略
研究組織斯德哥爾
摩國際和
平研究院
(高標)DAVID
SHAM-
BAUGHDOD ACDA NICHO-
LASKRIS-
TOFF十億美金 6
台灣6
南韓6.510 18 24 27 30 39
日本3850 90
廿二、鄧後中國領導層的思維
A.鄧小平後的中國
鄧小平的權力是絕對而強大的。他以成功的將中國引向經濟改革的目標、緩和的政治改變、以及國際的尊崇,塑造了成功耀眼的領導的個人典範。 但鄧在一些細節上則較不成功:政治繼承程序不確定,會計、金融等經濟改革未完成,中央與地方的均權關係未被解決。此一研究團隊認為基於或這或那的原因,鄧死後中國將發生權力爭奪。那裡沒有一明確之權力平衡機制,而鄧的死亡將造成一權力真空,使保守派與改革派亟欲搶進。雖則如此,各方仍將避免混亂,避免被視為弱者;各方皆欲保護其身家與派系之利益。塑造後鄧轉型之因素有:
B.意識型態
- 維持現狀的領導層間的利害關係,
- 欲避免文革時期的血腥權力鬥爭,以及
- 面目不清的「集體」領導領導共享利益的程度
領導層顯示出一對於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政治與軍事力量的目標的共同感覺。爭議在於實現目標的方法。他們皆欲避免中國分裂------像軍閥割據時期、文革的暴行、蘇聯的崩潰,皆是混亂帶來衰亡的負面教材。所有現任領導人都以「國家」作為政治分析的單位,而非地區或全球觀點。經濟成長應非一零和遊戲,但他們視軍事與政治權力為零和賽局。
廿三、鄧後中國領導層的思維
廿四、短期內的關鍵問題
A.時間序列
下一頁表示短期內中國領導必須面臨的問題。北韓的權位鬥爭已經成為一個變數。香港九七回歸與中國對此的政治處理方式將是中國長期意向的一個指標。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問題仍然做為中國與美國關係的核心問題。B.繼承問題
歷史記錄頗為清楚:中國的領導權轉移似乎總要經過長期鬥爭。毛澤東的竄升(1947~1954)與鄧小平的復出(1978~1983)都經過一段不明朗的階段。鄧後的領導人似將為支持經改的科技官僚。他們在外交政策上差異甚微,他們的決策空間也頗為有限。他們明瞭中國人民對於政治與軍事暴行將少有寬容,且中國也複雜到不能用過去中央集權的方式管理。C.轉變中的共黨體系
蘇聯、匈牙利,以及後蘇聯國家的教訓是:維持共黨對社會緊密統治而放鬆經濟管理,將造成體制的不穩。
廿五、短期的關鍵問題
表五、短期的關鍵問題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2 ** 繼承危機 鄧死亡 體制轉移 新領導
1997.6.30
1996.12
*****香港回歸 台灣獨立? 朝鮮繼承與核武化
廿六、爭議點地圖
A.注目區域
一個攻擊性、資源飢渴的中國依傍在資源富饒但脆弱的俄國旁,引致一個邊界問題。例如在新疆,於中俄邊界兩側的回教分離主義者皆造成了問題。中國血統僅佔此區一千六百萬人的38%,多數人皆為土耳其語系的回教徒。擁有一千七百二十萬人、自行規畫了範圍廣大的私有化計畫的哈薩克斯坦,年產一千五百萬桶石油與八十六兆立方英尺的天然汽。一九九三年,哈薩克斯坦出產了前蘇聯地區5.8%的石油與21%的煤。此一地區也富有金礦與其他金屬礦藏。
一些大計劃的失敗也會使中國的體制不穩。在香港附近的核能電廠已經產生問題。三峽計畫則將有嚴重的社會與生態衝擊。黑龍江的大型國有企業必須提昇效率,而且該處的領土爭議將可能造成國家對立。西藏則在尋求獨立。B.未來的問題
莫斯科將人口眾多的中國視為潛在敵人。中國與俄國正在中亞此一利益相接之處競逐。
廿七、
【圖略。說明:中國的注目區域,東北有中俄邊界問題、黑龍江三江計畫使人口增加的問題、中國人民湧入俄國東西伯利亞與遠東區的移民問題;朝鮮半島有核武化問題;華東的浙江與廣東的核能電廠的問題;台灣與中國的軍事對立問題;南沙群島領土問題;華中的三峽計畫問題;西南的西藏獨立問題;西北的中國、哈薩克斯坦能源交流問題。】
接第二部份
DPP(c)copyright 1998 版權所有 任何形式的引用請徵求主辦單位及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