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Policy))1994年夏季研究
總結評估組(Net Assessment) 指導
(美國)羅德島/新港,國防部,1994.8.1-10
廿八、中國未來的圖像
A.鄧後的領導圖像
此一研究團隊認為,在鄧後領導權分散而內部產生爭議的情況下,有50%的可能造成中國的分裂。一般而言權力將遠離中央。
線性推估的未來,也許與目前狀況較為接近,其可能性僅約30%。自由改革的圖像,此一西方所期待者,在研究團隊的估計中可能性住最低。 此一研究團隊將焦點鎖定在分裂的三種次景觀中(下頁甲,丁,戊)。B.其他的考量
此一團對考量到各種未來圖像的不同片段交織出的混亂圖像。但為便於分析並使政策清晰,我們認為將各種景觀明確區分較為顯明易懂。此外,這些羅列於此的不同圖像,將為中國採取的不同路徑、而對國際安全造成的威脅,提供更為有用的預警。
廿九、中國未來的圖像
- 直線的未來(團隊認為可能性30%)
- 自由改革(團隊認為可能性20%)
- 分裂(團隊認為可能性50%)
- 民族主義強人(甲)
- 民主的中國(乙)
- 指令式社會主義(丙)
- 地區主義(丁)
- 完全崩潰(戊)
卅、圖像一:直線的未來
直線未來圖像的推理乃基於:
- 鄧後集體領導團結一致
- 人民解放軍與公安武警支持集體領導
- 主要領導人為維持體制而不與當政者爭權
- 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乃政策的首要考量
卅一、圖像一:直線的未來
領導層的思維:
- 內部
- 最重要的是穩定與共產黨的統治
- 集體領導:小心避免弱化
- 有限的政治改革與持續的搜捕
- 對外政策
- 軍事力量有用且必須
- 不求戰,不避戰
- 不滿於中國的國際角色
卅二、圖像一:直線的未來
軍事準則:美軍在沙漠風暴中高科技戰爭的表現使中國的現代化有了一個新的典範。中國的軍事將領相信現在的軍事能力差距指示暫時的,長期目標則為能與美國匹敵的全球軍力。
卅三、圖像一:直線的未來
- 軍事準則:打一場高科技的地方戰爭
- 能力之發展
- 軍事預算之實質成長
- 遠洋海軍的發展
- 持續的核武現代化(洲際彈道飛彈機動化、戰略核潛艇、陸基(Theater)核武)
- 外國科技轉移
- 尋求軍售市場
卅四、圖像一:直線的未來
A.中國可以套用經濟發展的亞洲模式嗎B.紛雜的國家:中國的弱點
- 可以,在對日本、南韓、台灣的體察中可以瞭解:經濟主宰政治、而中央控制周邊。亞洲後進發展國家對中國的啟示是:你能夠讓市場經濟發展運作而仍維持政治威權系統。
- 不行,因為中國未能如其他亞洲國家一般控制通貨膨脹、收入均等以及社會不安問題。當中國領導人尋求效仿新加坡、日本、南韓模式的現代化時,中國並未掌握足夠的組織能力。
除了領導權轉移的問題,中國國家機器之外另有一群新興菁英(商人、學生、專業人士);且共產黨對工人與農人的控制由於城市化、人口遷徙以及新的傳播管道而削弱。
卅五、圖像一:直線的未來
- 社會趨勢:
- 經濟不公與腐敗的增長
- 鎮壓因經濟問題產生的抗議
- 經濟趨勢:
- 計畫與市場混合的經濟
- 不會快速私有化的國有企業
- 困難的主要計畫(三峽)
- 持續的外資投入,但趨緩
- 一些國有企業關門
卅六、直線的未來
在一九九二年,中國佔北韓進口的40%,出口的15%。此一團隊相信中國願與美國合作以緩和北韓的危機。
直線未來的圖像:在短期的推估之後 在短期推估之後,此一圖像引領出:
什麼將阻礙此一圖像的實現?
- 中國未能處理系統的不穩,造成政治緊縮、經濟膨脹與破裂的循環,與社會的動盪。
- 中國對國內外的爭議未能建設性底妥善回應。
- 領導層發生爭執
- 未被遏抑的通貨膨脹與不樂觀的經濟前途
卅七、直線的未來
最終路線南沙: 台灣大選
- 提昇其力量的投射力
- 國力增長與相應的地位要求
- 繼續排拒正式的地區安全協定
鄧死亡 越南加入東協前 香港回歸中國
★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表六、直線的未來 南沙 朝鮮 香港 台灣 ☉與越南衝突
☉爭奪南海諸島☉避免制裁
☉反對軍事冒進
☉支持美國提議之雙邊四方會談☉民主陣痛
☉鎮壓的可能☉以武力反獨立
☉可能與美國作戰
卅八、圖像二:自由改革
改革中國的圖像?
僅有20%的研究團隊成員認為近期有可能發生範圍廣泛的改革。改革與美國的利益一致,因為:長期衝擊
- 一個根本的改革聯盟勝過保守的改革者,
- 將平反一九八九年天安門民主運動,使保守派非法化。(天安門可作為一重要的政治趨向指標,因其如何被對待反映了政治的現實。對此一事件有許多不同意見------說它強化了穩定,說它僅對知識份子重要,說它是中國最後一次成功的政治鎮壓。)
- 政治改革必須能使中共繼續掌權,以及
- 省級領導、公安武警、解放軍的關鍵部門必須支持新的領導。
經濟的成長和擴張為政治現代化、科技轉移、兩用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資源,使一個自信、較少民族主義束縛的中國領導層受益。也可能並非如此。此一圖像引領出一個強大的中國,以及一個膨脹的軍備序列。卅九、圖像二:自由改革
- 領導層思維:
- 內部
- 政治改革為政權合法性之必須
- 政治改革為經濟發展與創新之必須
- 對外政策
- 經濟主導對外政策
- 對多邊外交增加信心
- 減少軍力展示
- 不刺激國際環境
- 軍事:
- 準則:高科技區域戰爭
- 能力:
- 表示接受軍備控制與能力限制的極大意願
- 核武準則:最低嚇阻力
- 平民對國家安全政策控制的增強
- 軍事預算透明化
四十、圖像二:自由改革(續)
中國延續「日本發展模式」,達成正面目標:
- 收入增長
- 政府贏得廣泛支持
- 更形穩定
- 中國朝向一個(經濟)強權地位
四一、圖像二:自由改革
- 社會趨勢:
- 重大的社會失序危機,但限於地方
- 不確定的新社會安全體系保護墊
- 經濟趨勢:
- 維持高成長
- 引進新經濟戰略
- 國有企業改革
- 通貨膨脹冷卻
四二、自由改革
其「最後目標」(bottom line)是美國認為中國真正需要的狀態。 公元2000年之後:
中國城唯一個對國際社會不具威脅的超級強權。
問題提示:什麼將阻礙此一圖像?
- 領導層轉變也可能是回頭走向集權體制
- 發展的成功可能激發其成為超級強權的野心
- 發展的成功意指中國有更大的力量去研發科學與技術能力和武器系統
- 經濟崩潰
- 政治改革不符合人民期許
- 解放軍與保守派反對政治改革
四三、更少威脅,更多區域安全合作
鄧死亡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 仍可能發生戰爭,但會避免發生戰爭
- 武力投射能力的增強
表七 南沙 朝鮮 香港
- 參與開發
- 淡化主權主張
- 反對制裁
- 更主動支持非核化
接受香港的民主成果
四四、(狀況一)圖像三:分裂
分裂:研究團隊中的五成感到某種形式的破裂是有可能的。
是什麼促成此一結果?
- 中央未能化解的派系主義
- 部門各自為政更為活躍
- 領導人爭奪各自權位
- 各派系未有取得統治地位者
- 各方政策傾閘造成中央無力施政
- 中央對經濟、政治、社會各部門失去控制
四五、(狀況一)圖像三:分裂
A.分裂圖像的主要衝擊:B.領導層思維:
- 攻擊性的民族主義強人可能崛起
- 政府體制可能大幅度轉變
- 內部:
- 互不信任---繼承權的破局
- 權力與資源的零和觀
- 強烈的地區認同
- 內部對抗凌駕對外政策
- 激發內亂
- 各省異化
- 分裂的軍事控制
- 指標
- 分省同盟之建構
- 各省抑留賦稅
- 軍區領導輪調制廢止
變異狀況
此一研究團隊檢視了五種分裂的次圖像,但僅有三種(甲,丁,戊)將進行細部討論。次圖像的乙和丙不被仔細檢視的原因是他們的結果與「直線的未來」和「自由改革」兩種前已述及的圖像沒有重大的區別。然而但這並不表示「民主的中國」和「指令式社會主義」即是前述兩種圖像的表徵。民主的中國是一受到解放軍及公安武警支持的「非」共產黨的體制。這會發生在廣泛的混亂發生、而解放軍認為其不能抗拒人民求變的要求的狀況下。其「最後目標」是一種建設性的外界參與。
指令式社會主義是一種「紙老虎」的次圖像。它落在直線的未來與高漲的民族主義之間--它是口頭上具侵略性,實質上相對脆弱的。解放軍阻礙了共產黨的保守派派系。其「最後目標」,社會穩定,乃以高經濟成長為代價獲取。中國具有武力的投射力,但在地區安全會採取合作態度。
「民族主義強人」如何崛起?
--中央的派系主義未能化解
--恐懼分裂,解放軍擁立一個得民心的領導
領導層思維:
內部
--非共領導人在群眾支持下竄起,得到解放軍與公安武警的默認
--對異議份子毫不寬貸
--政治零和
對外政策
--大漢沙文主義
--大中國民族主義
--統一主義(Irredentist)訴求
--反美路線(包括反日)
軍事:
準則:將地區性戰爭拒於國門之外
能力:
--大幅增加國防開支
--遠洋海軍
--兩棲武力
--空中機動快速反應部隊
--企圖發展戰術核武能力
--增強地面武力
社會趨勢:
--鎮壓異議
--愛國主義鬥爭
經濟趨勢:
--經濟重商主義
--經濟成長為軍事力量服務
台灣獨立的問題與美國在其過程中的介入,使此一圖像變得重要。日---美之間在台灣主權問題上的不同安全顧慮。雖然最近中國與台灣之間在商業合作與反偷渡、魚場劃界等問題有所進展,台灣未來的主權問題仍將存續下去。中國視台灣為一個叛亂的省份。什麼將妨礙此一圖像?
--解放軍的反對
--經濟崩潰
--謀殺與政變
最終路線:
▲侵略、不合作的中國
鄧死亡 ★ 1995 ★ 1996 ★1997 1998 1999
狀態 南沙 台灣大選 香港
越南加入東協前 回歸中國
表八、侵略、不合作的中國 南沙 朝鮮 香港 台灣 其他議題
- 從陸地攻擊越南
- 若危機未解,參加雙邊四方會談
- 反對美國在朝鮮半島的角色
- 強硬路線、鎮壓
- 台灣可能宣佈獨立
- 中國可能訴諸武力
- 美國被迫支持台灣
- 蒙古芬蘭化
- 與哈薩克發生爭執
- 調適與俄邊界
- 主動支持巴基斯坦
A.中國分裂的邏輯
假若中國失去了中央的控制,什麼樣的指標能標示出地域主義及其聯盟的邊界?將是怎樣分裂狀態?是否將有一主宰之核心區域?種族差異將只是一個較小因素---十二億人口中的九成以上是漢族中國人。下一頁的地圖將提供五種不同的可能的組織原則。B.需要研究的:分裂的狀態
蘇聯模式不適用於中國的分裂圖像。
經濟分析的邏輯---經濟區域為此一研究團對組織之經濟區域小組的專家所提供,認為收入分配作為經濟利益的指標有其限制。
現存之軍區與戰略導彈的地位,可能仍由中央軍事控制,超過地區的經濟利益的界線。
【圖略。說明:五種分裂的組織原則,為:1.異類的經濟區域:內陸各省。2.高收入省份:沿海諸省、新疆。3.軍區:七大軍區。4.經濟地區:東北、山東、江浙、東南、湖廣、華北、陝甘青、川雲貴、西藏、新疆。5.戰略核武部署】
「地區主義」是最後兩種分裂的次圖像當中的第一種。它既非軍閥主義亦非內戰。它是一種鬆散的邦聯模式的狀態---一種經過協調的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政治、經濟權威的重分配。
A.領導層思維:
內部:
--地方認同/忠誠
--區域自治傾向於內戰
對外政策:
--地區的對外聯繫
--衝突的避免B.軍事:
準則:防衛邊界、控制區域爭端
能力:
--中央預算減低
--貧弱的武力協同
--脆弱的武力投射力
中國的領導層擔心中央控制之喪失造成社會混亂,其影響為一新的政治與安全菁英的竄起,有可能依賴地方組織與幫派以維持秩序。此一局勢可能意味嚴重的經濟不穩定與海外投資的逃離。
社會趨勢:
--感覺到社會的混亂
--幫派與秘密社會的影響力膨脹
經濟趨勢:
--中央政府財政危機的深化
--高通膨與地區貨幣的興起
--地區的經濟貿易聯繫加強
雖則北京--上海權力核心可能會掌握中央的武力投射力,地方邊界爭端與地區爭議將因地方當局掌握自訂政策的權力而擴散。其將造成一種「俄羅斯模式」的地方王國,各自追求經濟與安全政策的獨立。 轉變此一圖像的趨勢為內戰或強勢中央領導人的興起。
最終路線: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 破碎的對外政策
- 「省」對對外經濟與安全政策的反對
鄧死亡 ★
南沙 台灣大選 香港回歸中國 在越南加入東協前
表九、地區主義的最終路線 南沙 朝鮮 香港 台灣 ▲不使用武力 ▲不介入 ▲軟政策
▲放任政策▲不能防止台灣獨立
「完全崩潰」是最後一種分裂的次圖像。持續分裂的原因乃在中央的未解的派系主義以及人民解放軍的分裂。
領導層思維:
內部:
--攻擊個人、畏懼報復
--企圖抓牢軍隊忠誠
對外政策:
--無力干預軍事:
準則:地方領域的控制,為地方同級官僚所保護,抵禦外界之侵略
能力:
--不確定之核武控制
--爭奪地方軍備
中國的結構弱點的說明
--政治系統脆弱
--經濟系統缺乏中央控制機制
--社會缺乏解決問題的組織化機制
社會趨勢:
--混亂的感覺與不能預期的外貌
--難民與盲流暴動經濟趨勢:
--經濟不穩
--三峽計畫的腐敗與失控
--外資跌落
--內部省份的農民暴動
廣泛的政策無力。中國乃為美國與日本投資之安全威脅。 分裂驅使一種長期的中國國族認同與一個最終的政治權力再集中。 一個強勢中央領導層的興起為防止此一圖像出現的唯一事物。
最終路線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 難民流竄
- 軍備增長
- 台灣:宣佈獨立並遠離中國
鄧死亡 ★
南沙 台灣大選 香港回歸 在越南加入東協之前
表十、完全崩潰的最終路線 南沙 香港 朝鮮 其他議題
- 無力干預
- 無力干預
- 雙邊四方會談流產
- 缺乏石油
- 有問題的被中國合併
- 美、日的安全關切
六八、觀察
避免衝突
預期近期內美國將與幾種不同的中國打交道,且皆將表現為極難以預期之安全威脅。亞洲的局勢也似乎與歐洲的共黨體制崩潰不同。這裡有幾種美國影響中國的辦法:
- 繼續維持在亞洲之軍事力量------保持美日安保條約
- 以與中國經濟合作、建立安全信任措施進行交往,但不涉入中國內部事務。
- 改變美國對台灣獨立與軍售的模糊態度。
- 以更好的資訊、預估多種圖像來因應中國情勢的變化,並偵察中國成為世界級軍事地位的目標。
六九、觀察
依據這所有圖像,我們將與一個未曾交涉過的中國打交道。
下面三種圖像都體現不同的挑戰:
- 直線的未來體現為一個經濟與軍事更為強大、更為堅決的中國,而較少在與美國利益相關的議題上妥協。
- 自由的圖像體現為一個經濟與軍事更為有力的中國,而較少威脅。中國在地區與全球和平與穩定中將扮演愈來愈大的角色。
- 分裂的圖像有各種可能的變相,最有可能的路徑乃從自由民主到高昂的民族主義與崩潰。
頁A-1至A-7
【略。說明:附錄分為兩個部份,其一為總結評估小組的領導人A.W.Marshall寫給其成員的信,其二為所有夏季研究的工作人員名單。】
DPP(c)copyright 1998 版權所有 任何形式的引用請徵求主辦單位及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