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呼喚─心靈深處的共鳴
碧玲
一個好故事之美,在於它的開放性--你、我、他或任何人,任何讀它的人,都可以吸收,並引為己用。這是一部自傳式的記錄作品。作者以一介兒童心理治療醫師兼大學教授的身份,對當時美國內科醫師養成的傳統教學體系提出強烈的質疑,並且想探索小說和故事在大學各院系領域中,究竟能扮演甚麼角色,及其影響作用。所以潛心致力於倡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以為道德學養的提昇。故事是整理經驗的典式,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一個故事,那是個人生命經驗的故事。
作者以極寫實的筆觸,藉由許多文學經典名著,透過與學生/病患的討論,激盪出彼此內心的交響世界並記錄下來一個接一個動人的生命經驗故事。其中有因深受反種族隔離運動之苦,而求助心理輔導的中學生;有對現實社會環境的不滿與徬徨,更曾明白表露出對醫師作家的異議與挑釁的病患和家屬。不只要重視說者明白表達的,還要注意他的弦外之音,和人們運用語言時所有的微妙變化。這是需要多麼龐大且細心的觀察、傾聽,與反思才有的收穫。
文本中提到多位歐美的名作家及其鉅著達數十本之多,因為本書是作者個人成長的重點提示作品,所以很多小說名著在故事的細節並未詳述。看完全書之後,尚有意猶未盡之憾,每每有一股衝動想盡覽群書。其中尤以那些輕描淡寫,三言兩語帶過的精彩故事,總想一睹為快,於是乾脆就窩到書店痛快的去尋覓咱的黃金屋和顏如玉啦!
閱讀是在讀書、讀故事、讀人、讀自己。假如一個人從符合自己內心的觀察角度切入去閱讀,因為有共鳴與感動,故事中的主人翁就會跳出來與你交流,甚至於成為莫逆之交,屆時你就是他,他就是你,你們變成彼此的化身。而作者的所見所聞躍然紙上,吾人的視野也因此得以遼闊開來。有如醫師作家羅勃•寇爾斯的一個15歲病童,罹患小兒麻痺症的菲爾,與馬克•吐溫筆下的哈克和湯姆因著《頑童流浪記》而相遇,又再度碰到《麥田捕手》的霍登,進而結交成四騎士。從此他不再只是個必須躺在床上茍延殘喘一生,慨嘆晝夜與他何干的病人而已。
黃昏時分,一個人在山上若目睹到日落月昇的交替景致,那個當兒是否有「雖死猶生」的美麗感動呢?可看過那蟄伏在地底下達七年之久的蟬兒,一朝出土爬上枝頭,隨後金蟬脫殼,終至羽化登天的剎那,而生命就在逆旅中轉眼即逝;那樣引吭高歌的聒噪音聲,誰說牠不是轟轟烈烈、踏踏實實地在生活著,難道這不也正是牠看待有限生命的極致展現--真、善、美嗎!?《故事的呼喚》一書,也處處充滿著真、善、美的篇章!誠摯地邀請您共享之,並尋找出您生命中忘也忘不了的一本書,更祈盼能呼喚出您自己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