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 出版:木馬文化
• 電話:02-2218-1417
• 定價:280元
「上學的人是我,會唸、會寫字的人是我,聰明的人也應該是我才對」──這是一個富家小少爺阿米爾的心聲。學會讀書寫字是件有價值的事,可是他卻利用這樣的優勢來愚弄童年伙伴哈山。而每當面對那個連一年級都沒讀過的小僕人哈山的時候,他總是自嘆不如;就像對他自己的一舉手一投足,心思細膩的哈山都能取得先機,瞭若指掌。而且當蠻橫、無理取鬧的惡勢力男孩挑釁時,多半他會躲在語氣堅定、膽識過人的哈山背後,有他撐腰,他便一無所懼。雖然他們倆是被同一個奶媽餵養長大的孩子,情同手足,但是他是孤單的,可也只有哈山隨侍在側時,他的優越感才能表露無遺。沒有哈山,他什麼也不是。
從小就缺乏自信的阿米爾,在父親大人的眼中看似不如哈山來的有男子氣概。在十八歲之前,他的生活是充滿了猜忌、不平與自我否定。相反地,哈山卻是帶著微笑誕生的。十二歲那年參加鬥風箏比賽,純粹是為了要搏取父親的歡心,一掃以往父親心目中懦弱的錯誤印象,奠定自己在他心目中獨一無二的地位。
藉由哈山的協助,終於成為當年競賽的勝利者。一張薄薄的紙,卻是父子間唯一的交集。短暫的親情、美好的溫馨時刻卻又被阿米爾的任性與無知給破壞殆盡。在當地,將被鬥垮的風箏追到手也是一種無上的榮耀,而哈山就是那個追風箏高手。也就在這次追風箏的過程中,種下了他倆悲劇的開始,從此背叛的罪惡感如影隨形,沉慟的背負著久久揮之不去。而為了減輕內心的歉疚,他一而再的故態復萌,繼續欺矇下去;導致護子心切的阿里堅決提出辭意,含著不白之冤地帶著護主心切的哈山傷心地離去,從此分道揚鑣。
1981年蘇聯共產黨入侵阿富汗,阿米爾18歲那年,他們輕裝簡從的逃離故居移民美國。對阿米爾而言,美國是埋葬他記憶的地方,對父親而言,是哀悼他記憶的地方。在異鄉,因為生活的困頓,相依為命之餘,父子之間有機會放下成見,互相扶持,珍愛彼此,而親情得以浴火重生。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山對小主人的矢志不移。人性的光輝,在阿富汗這一對僕人父子的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沒有任何白紙黑字的契約束縛,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一個人願意忍氣吞聲地包容一個背叛、欺騙他的人,甚至於無怨無悔的奉獻一生?又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之下,這樣的情誼不再令人感傷,而得以被真正的瞭解和得到回應?又為什麼?(台北市故事協會陳碧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