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住著一個女巫
版主
當小波心中升起最後的疑問,心中的哀傷開始無法抑止,你是不是也曾經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問過,如果我必須變成不是我,他/她才愛我,那他/她愛的到底是誰?是我嗎?我怎麼想都不覺得他/她愛的人是我!
當你在要求孩子,指責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心中是否也昇起過這樣的哀傷?孩子可能會想「媽媽還是愛我的,一定是我太差了,我一直是個差勁的小孩!」,或許他一輩子都認為自己是個差勁的人,又用一輩子假裝自己很厲害!
「不知道我不知道」中,作者也在說這樣的故事,黑貓就是已經長大,以及還沒有長大的我們,巫婆就是父母、師長等負責養育教示後生的大人。在孩子的一生中,這些大人可不只念兩次咒語而已,終其一生都舉著愛的通行證,拿著象徵愛的魔術棒,嘴裡說著,「我是為你好!」,不斷地施咒將孩子變來變去,不問孩子的意願,也不認為孩子可以有喜怒,可以有心情,反正大人說的才是對的。
最後,孩子們也不知道他自己是誰了,像小波一樣覺得自己很差勁,他又不能像貓一樣,躲在樹上不下來,只好一輩子裝得一副又自信又趾高氣揚的樣子,以為自己知道一切,又必須喬裝自己的不知道。
最後,巫婆因為小波傷心離家,看著小波高踞在樹頂上哭泣,她蹲在樹下做了深刻的反省。如果可以用法術改變小波的顏色,也可以用法術改變整個家的顏色;如果巫婆真心愛小波,就應該接受小波原來的樣子;於是,她再次揮動魔術棒把小波變回黑貓,接著帶著小波把家變成彩色的!
巫婆終於知道了,她原來都不知道「誰」是黑貓?,她以前一直以為的小波,根本不是小波自己,而是以巫婆為主體所認知的小波,卻不是真的小波!
我們是不是也常常也像巫婆這樣觀看我們身邊的人?
趙珠蘭在第一篇文章中,用了一個特別的標題,『誰是「我」?』,我想把標點符號移一下—『「誰」是我?』,「誰」是一個空格,這個空格要如何填進去?用什麼去填?誰可以來填?
如果把「誰」當作是主角,你會發現,有了「誰」,才會有「我」,才會有「你」,而不是有「我」才有誰。
以此邏輯,也可以來檢查,「什麼」是家?有了那些「什麼」才有你的家,你一直以為「家」應該是「什麼」,過去你裝設的「什麼」,是不是讓你滿意這個「家」?如果不滿意,是不是願意去想想,是否你的「什麼」的設定出了問題?或是你仍舊以為是「家」出了問題?
你現在一定花了眼,也花了頭,想通這些問題,你就可以帶自己走出問題!快點上網來問問題吧!這個系列快結束了喔!
四月女巫要唱歌了!四月女巫就是我,四月女巫可是個好女巫,捨不得把可愛的黑貓變成五彩花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