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網讀
參與團體

大事記

關於會員
新會員登記

本月熱門話題
主題書

作者介紹

導讀

延伸閱讀

討論區

未來話題
往事回首
慢話漫畫
關於讀書會
街坊鄰居
我的姊妹
感  謝
留言版

「義工,你在做什麼」
-服務的呼喚、理想主義的實踐

楊茂秀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我累的時候,有時我想要讀童書,那我就去讀威廉·史鐵客(William Steig)的書,有時我想要讀武俠小說,那我就去讀金庸,多半的時候我去讀羅伯·寇爾斯的書?讀他的書使我提神,不只是覺得有希望,讀他的書也使我要再去讀許多古典的文學名著。

  然後,我對自己的反省便不再孤單,也有傳統好做參考,有榜樣可以學習。讀他的作品有時卻又像是在照鏡子。

  紐約大學教授馬修士(Gareth Matthews)說過,真正關心人的心靈世界,肯用尊重、諒解的態度去描寫的,不是哲學家,不是宗教家,不是神學家,更不是心理學家,而是文學作家。羅伯·寇爾斯是拿整個西方文學傳統作為研究、觀察、反省、教學及行動參考的「聖之時者」(secular saint,這是一個神父對他的贊語,清大宋文里教授這麼譯,我覺得非常好)。

  在美國的圖書館、書店,常看到寇爾斯的作品,我知道他對兒童文學的研究,是任何對兒童文化、兒童的心靈世界感興趣的人都應該讀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那裡有我不喜愛的道學氣。每一次拿起來,翻一翻,就都輕輕擺回原位,嘆一口氣,走開。

  直到有一天,我帶我的女兒去看病,冬天裡,有位醫生拿聽診器要診斷我女兒的胸部與背部之前,除了先把接觸病人身體部分的鐵質放在自己的大腿上摩了摩加熱外,他又在我女兒耳朵邊小聲說:沒關係,不要怕,我聽不到你在想什麼。一立刻,我覺得這位醫生不俗,和他談起來,他告訴我,他會這麼做,是因為讀了羅伯·寇爾斯的作品,加上道學氣能使一個年輕醫師那麼具有關懷的人文思考,便是應去親近的。於是,我便開始閱讀他的作品。

  從那時候到今天,羅伯·寇爾斯的作品是我教學、聊天、演講常常提到的。事實上,他的思想、理想及作為,直接影響我的許多方面。例如,我在為兒童選書時,除了趣味外,我最關懷的是對友誼的寫照--友誼的關係是一切關係的基礎--這便是因為讀他的作品而體會出來的。

  在《服務的呼喚》這本書的姊妹作《故事的呼喚》一書裡,他說明自己初任實習醫師的一段經驗:他的第一個精神病人是一位中年婦女,當時,他有兩個教授在教導他。他每一次與病人相處,談話、診治之後,便要去和教授討論。一位教授博學深慮,提供許多參考與建議;另一位教授很老很老了,耳有一點背,常常要他在報告時,將細節多交代,交代得清楚一些。博學者的指導使人開闊,細節的要求使人深入,可是,他的病人卻了無起色。

  有一天,他決定不再採用一般的診治訪談形式,乾脆請她說說故事,說些有關她自己生命的故事。她起先猶豫,試了試,終於開口說了,有喜、有悲,談到有傷處,停頓、沉默,又再接上去,寇爾斯只是認真傾聽,不打斷,不拿問題去撩她,漸漸的她說得順了,說出了她生命的故事。 從那時候開始,他對她的治療才上道,才有起色。

  「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的過程中,全都不斷累積著故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我們自己的故事之歷史,而且,沒有人的故事和別人的故事是完全一樣的。」我們對自己的故事會欣賞,會批評,會去聯結。而認真去聽人家的故事,或認真把自己的故事說給人家聽,便是對人最大的尊重,有了這種相互尊重的關係,其他的關係才會有意義。而相互訴說、傾聽內心深層的故事,不正是朋友之間智慧與諒解的表現嗎?我覺得那是一切關係的基礎,而那是要學習才會的。所以,當我為兒童選書時,友誼的智慧就成為我的指導原則。

  從《服務的呼喚》這本書的副標題「理想主義的實踐」看來,作者不僅是從他的家庭傳統(他母親是天主教的終身義工,他父親退休後也做義工)寫到個人是個青年的理想主義者,寫到一輩子求學、工作、研究、服務的過程中接觸到的人、事,以及那些從事義工、立志以服務人群作為意義基礎的人的心路歷程,也寫那些被服務的人的感受。

  整本書是許多真實的生活故事的紀錄、整理與內心深層經驗的分享。許多讀過的人都說它:不只內容有趣,在態度與方法上,也提供了希望與溫和的建議,而且充滿不失理想的幽默。中譯校訂的鄭瑞玲教授說:「謝謝你介紹我校訂這本書,認真讀它,我學到好多,它叫我汗顏,在做義工的道路上,我還有好多要學的。」而鄭教授一直都是認真在做義工的人。

  是的,這是一個義工的時代。可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十分缺乏義工成長、內省,在理想主義中進步的典範。

  那天,我從花蓮回來台北,在飛機上,正在看這本書的英文版。同機有一群慈濟功德會的會友,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媽媽,就坐在我的身邊,她打開手中的報紙,有個顯目的標題:「服務別人,自己成長」,是報導一對長年小學做愛心父母的義工夫婦。

  針對那則報導,我們聊了起來。後來他問我正在看的書寫的是什麼,我便將書中的幾則故事說了。

  沒想到,真的沒想到,她笑咪咪的轉頭看看窗外的白雲,悠悠的說:「其實,每個用心的媽媽都是終身的義工,我們在教孩子時,不是等於在做義工嗎?我們內心的世界非常複雜,我們非常需要這種能夠提供反省典範的書,我們不只要快樂,我們更要生活得有意義。」

《本文轉載自書中推薦者楊茂秀之專文》

 


讀後感之前 不是導讀 - 「義 工」

 

Yam Women Web since 1998.08.01
All Rights Reserved by 開拓 女性與社區工作小組
意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