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的我們,常會夢想著「如果教室像電影院」,那該有多麼的美好!孩子們可以在室內無拘無束地,一口接一口嚼食著香濃撲鼻的爆米花,呼嚕呼嚕地啜飲著可口、可樂的飲料,舉目所及的是一幕一幕扣人心弦的電影情節,簡直讓人直呼過癮。這是天方夜譚嗎?還是可以身歷其境的呢?
在美國的現實生活中, 就有這麼一位熱切的幼教女老師─ 裴利, 她不但身體力行地演奏故事外, 更讓孩子們親身來編劇和演戲。
在教學中,她嘗試著以演奏敘說美國兒童文學大師─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的寓言故事和繪畫為主軸架構, 佐以印度民俗神話和生活為輔,任由孩子們浸淫其中,且讓他們依著個人所認同喜好的故事角色做精采的詮釋,
再就當時週遭人物點點滴滴的互動情景, 隨意即興地創作、 增刪對白, 無時無刻地在校內展演一齣齣的生活實驗劇作。
而雷妮─裴利班上唯一的黑人小女生, 幾乎齣齣戲演的都是主角。她是個靈魂人物, 是天生的發明家、劇作家、有創意的演員。 不論演對手戲的人是誰─
老師或是班上其他同學, 她都可以應付自如, 毫無畏懼,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 她雖然只有五歲大, 但是她的坦率直言, 具有領袖魅力的氣質,
令人不得不認真的正視她! 有一回, 雷妮指著自畫像, 得意洋洋的說:「這個跳舞的褐色小女孩就是我!」那種對自我高度的認同與肯定,
讓裴利老師都自嘆不如。 她是多麼地以自己的膚色〝褐色〞自豪。 藉由寄情於「像我的顏色的褐色蠟筆」, 她恣意縱橫地馳騁於畫紙上,
揮灑出生命的燦爛;甚而在一天之內, 帶領著同伴們孕育完成出一幅180公分寬240公分長的巨幅圖畫, 張貼在瀰漫著劇場氛圍的教室牆壁上,
充當舞台佈景的海報; 這可是出自一群五歲小孩子們的精采傑作呀!
飛德列是一隻褐色的小田鼠。 正當所有的同伴們都在忙著收集過冬的食物─玉米、乾果、麥、稻草, 只有牠自顧自地在做蒐集陽光、色彩和字詞的工作。隨著漫漫寒冬,
食物漸漸吃光了, 沒人要再開口說話了, 牠的辛勞終於發揮了作用, 恰似雪中送炭般, 溫暖了大家, 並且一掃煩悶與無聊。 原本看似輕鬆偷懶的工作,最後卻換來眾人的喝采,
並讚賞牠是個〝詩人〞。 而當雷妮第一次接觸到飛德列時, 她驚訝得好像遇到了知己。 接著並立即聲明:「那隻褐色的老鼠看起來像我!
因為我總是一直在想顏色和文字,就像牠一樣。」 之後, 她跟其他的孩子們更實地扮演起一齣戲劇 〝飛德列〞, 作為對其最佳詮釋的終極表現。
卻在此時, 雷妮竟捨棄選擇〝飛德列〞而就其他小田鼠角色來演,同儕們此起彼落的好奇、質疑與溫暖的關懷, 呼應到雷妮的與眾不同,
儼然她已是飛德列的化身!
各位看倌, 您曾經靜觀一群孩子們說童言、玩兒戲嗎? 這就是裴利老師在這本書中所呈現的, 她的故事生活化美學, 生活教育化的美學。何其有幸的,
孩子們能夠如沐春風地坐擁故事鄉。 無數的生機蕩漾在〝手拿褐色蠟筆的女孩〞的字裡行間。 滿紙的小聰明大智慧跳躍在裴利老師、雷妮與其他孩子們的教學相長之間,孩子們有相當的主動性來聽聽、
說說、畫畫、演演。 而裴利老師所做的則是觀察紀錄、反省與建議, 這是她的工作經驗, 也是理想教育的極致。 每當小朋友們在享受聽故事之餘,又再度全神灌注於一齣齣的創作─
飛德列(田鼠阿佛)、甜狗、酷內利吾士、 小黃與小藍…。 他們演來是那麼的栩栩如生, 美麗動人, 活脫得像是每個人的投影、 化身─
雷妮的飛德列、 裴利老師的甜狗…。 在此, 我們處處可以看到大人的有限如何與小孩的無限在對應互動, 迸出火花!欲知更精彩的發展,
誠摯的邀請您一起來進入〝手拿褐色蠟筆的女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