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信給我們回首頁
區域論壇>健康

健康

高雄市婦女機構意見領袖的
婦女醫療生態觀察焦點團體計劃彙整報告

張貴英


一、前言

  自高雄市政府衛生局與民間共同合作成立高雄市婦女醫療倫理委員會以來,在項下分為四個小組,進行調查研究,議題推動,教育宣導及諮詢服務等工作,其中除了整體委員會設置召集人以外,各小組也分設召集人,並就各委員的興趣與自由意願選擇2個小組參與工作的推展。

  其中調查研究組自成立以來,每月固定開會研商相關的研究議題,自89年2月提出焦點團體計劃案後,就積極的進行相關的行政作業,於4月17日至6月12日設計共8次的行程,每次團體進行一項主題,並且由高雄市女性行動協會主要負責聯繫焦點團體成員,成員的背景都是高雄地區長期以來從事婦女權益相關工作的女性。

  這樣的選擇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希望藉由這些成員個別切身的醫療經驗觀察,反映對於醫療體系與性別文化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透過成員的工作中所接觸的女性工作同儕或親友,家人等的醫療經驗,來檢驗女性在醫療體系中被對待的感受與看法,這樣雙重的經驗背景,再透過每次不同主題的引導,成員的互動和經驗的交換,總是迸發出許多令人激賞的經驗智慧。

  對於傳統中女性被忽視的私密身體經驗領域或是就醫被對待的醫病關係,過去總是透過量化的研究,以較為粗略的方式提出政策面向想要了解的事項,但是對於醫療體系的使用者而言,性別因素是如何牽動著雙方的互動,而這些互動關係又和整個社會中對於性別牽涉到的道德與價值觀點有絕對的密切相關。

這八次的團體主題共分為:(原始名稱版本)

  1. 認識團體目標與分享個別女性就醫經驗和觀察
  2. 就醫經驗中的性別分化與刻板化檢視
  3. 分享女性在醫療體系中的對待與互動關係
  4. 女性對合理醫療空間及設計的想像
  5. 不同社會階層的女性對於醫療環境的設計之經驗觀察
  6. 女性就醫經驗與身體主權的互動
  7. 不同的身體與心理疾病在醫療體系中的就醫經驗(如婦產科,乳房等)
  8. 女性就醫經驗如何促進醫療系統與社會建構合理化的政策環境

  經由成員的同意及簽同意書,每次團體進行都採取錄影並整理成文稿,再由調查研究組委員每人以2__3次團體的逐字稿進行閱讀與彙整意見,寫成報告後再由團體的領導人針對全部的逐字稿與報告再行整理一份報告,也就是說團體的報告是經過三個層次的整理而成就的,而針對本次研討會的設計則是希望透過更多元面向的討論,使未來的政策意見能夠更為完整,整體過程的努力就是希望能夠對於公部門的政策,與醫療體系的環境能夠表達女性的聲音與意見,使醫療服務的品質能夠更切合使用者的需要,並且對於現行的醫療環境提出改善的政策步驟。

二、活動過程的感受

  在每次的活動過程,經常是時間不夠,而互相激盪的情緒與討論問題的面向也頗為多元,過去個人的醫療行為,總被認為是個別的事情,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覺或抱怨,也大多是和親友說說就算了,而透過以性別的立場來看待這些事件,才發現這當中存有許多的共同性以及個別差異性,以女性為主的思考意識,也在因為討論的過程中,嘗試拉進彼此的差距。

  雖然因為成員背景的差異仍然很大,即使是婦女工作層次差異仍舊很大,譬如說有些成員是從事過基層的工運,有些也在婦運當中待過,或者有些是比較在婦女個案直接的服務機構中工作的,有的是律師,有的是社工員,有的在教會工作,有的在教育改革領域工作,每個人的社會資源都有差異,對階級的議題和感受也有不同程度的體會,所以在談到階級時,不同社會位置的差異就更加明顯。

  其中因為有2位成員是曾經是醫療專業裡的工作人員,所以在看待女性被醫療的感受時,也可以發現和其他背景的人是存有差距的,即使是她們發生醫療問題的時候,因為自己的專業,或是親友的醫療專業背景及人脈網絡,而有比較多的資源來加以支持,然而身體所面對疾病的痛苦是一樣的,只是有比較多的資源似乎也會牽動自己在面對疾病時,情緒是否會有過多的焦慮,甚至於為了許多周邊如床位有無,醫生對待的態度(是否為熟識)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仍是存在而深厚的。

  醫療體系原本存在的困境,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挑動,從醫護人員說話的語氣,診斷時是否仔細?對女性病人的態度,醫院診所的隔間,隱密性,醫療空間的色彩,佈置,到對病人願意提供什麼程度的醫療資訊,其實都隱含許多性別與階級的價值判斷在內,譬如說如果一位穿著套裝的粉領上班族,和一個穿著土氣打扮的鄉下歐巴桑,醫生可能對待雙方的態度及願意和她們提供多少病情資料的情況就有不同。

  這些細緻的互動,作為一個女性病人,我們很難向醫生反映,一如有成員反應,她的媽媽得到乳癌住院開刀,但是每次醫生在和家人討論病情的時候,都是找她的爸爸來談話,好像她媽媽是不存在的人一樣,歧視其實可以透過文化的包裝,那種覺得讓人感到不順暢,卻真實存在的窒礙感覺,就是女性經常面對醫療環境最普遍的現象。

  醫療體系多以醫療服務者本身為主的考量設計,不論是軟體或硬體,都讓在使用醫療資源的民眾來說,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困擾,2/12TVBS才報導台大醫院因為原來的家屬休息室挪用建設停車場,而使得許多病人家屬必須在只有座椅的窄小休息空間,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晚上,有些人甚至已經睡過了80個夜晚,除了身為家屬照料病人的焦慮與疲憊,還必須忍受空間的不友善,有些家屬抱怨東西經常會遺失,甚至於便當也會在短短的30分鐘內消失無蹤,這些抱怨在團體中時有所見,即使是在台大醫院這樣國家級的醫療院所,似乎這樣的問題仍未獲得解決。

  醫療到底是否屬於消費行為?我們從未問過使用者的意見,每次當醫療糾紛發生的時候,連找到公正的第三者單位作為醫療仲裁或出具專業意見的人都沒有,在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權力對應關係,經常在糾紛發生時亦發的劍拔弩張,近年來醫療糾紛發生後抬棺抗議者時有所聞,但是後來他們都怎麼了卻鮮有人關心。

  我們對於醫療人員的期待是豐厚深刻的,我們希望他們有更多的人文素養,希望他們能夠表現得更有人性,希望他們對病人可以好一點,希望他們不只是看病而已,還能給病人一些關於健康的建議,希望…,然而,當我們在談希望的同時,也會相對的被問到,我們所付出的費用和對等的期望之間到底是否平衡?

  許多醫療人員認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特殊的人性專業,所以難以金錢的物質交易衡量標準來看待,當然也就不符合所謂消費性的商業行為,但是所有的醫療院所都在追求收支平衡及利潤為導向的經營策略,而對於一項商業行為來說,難道對消費者必須擔負企業責任,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為考量的服務,不也是一項普遍性的共識?

  就像一位團體成員提到的,她會認為醫療行為是消費行為,原因是希望將醫療的專業權威高高在上的優越位置,拉下來和使用者的位置稍微平等一點,因為當使用者的位置被突顯出來的時候,才會稍微被"看見",但是當談及我們前述對醫療專業人員的期望時,就又會陷入這樣的期許似乎是希望"天使再現一般的不切實際" 。

  但是我個人經過一些沉澱與思索後認為,其實醫療行為仍舊等同於消費行為,而且對於病人對醫療人員的"專業期待",我認為一點也不過份,而且我們要求的只是基本的權利,而這些權利之所以變成一種"奢望",是因為使用者的聲音太過卑微了,太被醫療體系"決定了",所以病人身處的位置才會變得如此的不被看重。

  在幾經考慮後,我決定不減縮篇幅,而使用原來的這份整理文稿,讓成員的聲音可以較完整的"重現",也期望有一天我們真的能一如團體成員中少數人的期許,我們會因為反對社會對婚姻暴力受害者的歧視,反對得到乳癌的女性患者所面對的傷痛,反對女性因為外表胖瘦的身體形象而不斷殘害自己,反對女性因為自己的性別而在醫療體系所遭受的對待關係,反對醫療體系並未將自己所得到的社會利益回饋給使用者,反對……,,而走上街頭,拉出布條,發出吶喊……。

  以下是每次團體的整理內容,並且針對不同大項的重點,項下引述成員"原始的對話內容",希望透過她們的聲音與感情,能夠讓聽到的人看到的人,有更多發自內心的感動和覺醒。

認識團體目標與女性就醫經驗分享 檢視就醫經驗過程的性別分化與刻板化
分享女性與醫療體系的互動關係 合理醫療空間及與設計的女性想像
不同社會階層女性對醫療環境的之體察 女性身體自主與就醫經驗
女性身心疾病的就醫經驗 女性就醫經驗與合理醫療政策之促進


看相關文章 回首頁 各屆婦女國是會議

(C)copyright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之運用請洽詢主辦單位
本網站由開拓文教基金會蕃薯藤 規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