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婦女資訊網 | 台灣婦女網路論壇 | 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 蕃薯藤台灣網路資源索引

 

'98台灣婦女的處境:女性的工作處境

 

  雖然近幾年來,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均維持在45%左右,已是台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由於傳統文化對女性負擔家庭照顧責任的偏好,以及政府政策的導引,使得女性在勞動市場中,往往成為次級勞動力市場的工作者(secondary workers),或者被迫成為家庭工作者,再加上存在於職場中的性別歧視,台灣離兩性經濟平權的理想仍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

女性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

  台灣創造了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國民所得不斷提升,繁榮富裕的社會景象四處可見,而女性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為何?若從女性勞動人口的比例多寡來看,1961年時女性勞動參與率約為35.81%(當時男性為86.37%),至1983年升為42.12%,1986年45.51%,之後十餘年就大致維持在45%上下,(表10表11)更何況還有隱而未見於統計數字的家務、無酬家屬勞動人口。因此,無論是有形無形的參與勞動,女性的貢獻是不可抹滅的。

  1966年,經濟部在高雄前鎮設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1971年陸續設置高雄楠梓加工區、台中潭子加工區,使加工出口區成為台灣的「經濟櫥窗」。

  除了政府提供優惠獎勵投資辦法積極吸引外資,台灣豐沛充裕又廉價的勞動力也是來台投資者眼中的大利多,於是外資大舉傾入在台設廠。1976年時來台投資的外商裡,有一半在加工區投資,而且以日資最多,美國次之。於是一條一條生產線動起來了:廠商從國外進口原料,在台灣招募女工,以便宜的地租、廠房、工資,製造電子、成衣、皮革、鞋業、玩具等加工製品以外銷出口,三十年,創造出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而年輕女工,正是加工業蓬勃發展的生力軍(女工團結組織1997)。

  女性逐漸在勞動力市場扮演起吃重角色的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產業發展的轉型逐漸發生,其中最重要的特徵是服務業的成長高於農、工業,其所佔的國民生產毛額相對比重也提高。以1996年為例:全年經濟成長為5.7%,其中服務業促成4.2%的經濟成長;換句話說,服務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高過七成(行政院主計處1997)。 若從整體產業結構來看,1987年服務業所佔的比重約同於工業(服務業佔48%、工業47%、農業5%);1996年時服務業已成為主要產業(服務業佔61%、工業36%、農業3%),可說是帶動經濟成長的動力。而女性就業者的行業分佈也隨之變化: 1978年時服務業中的女性比例是37.06%,1997年已升為62.14%,成長幅度很大(男性則由34.90%變成45.85%)(表6表7),這樣的現象明確說明女性對近年的經濟成長的重大貢獻。

  此外,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體,女性勞動力又一直是一股重要的支撐力量,有人甚至說「台灣的經濟奇蹟是女人拼夜工趕出來的!」。有一幅景象大家都不會陌生----客廳即工廠。女性除了在這些工廠裡扮演著會計、老闆娘、伙食工、女工以及家庭主婦等多重角色,另有學者研究指出:台灣中小企業的生產與行銷網路是家族網路、以家庭關係為主的網路,婦女在這種以情感與人際關係為主網路中發揮了重要功能

  女性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力,與女性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經濟自主權意識的提高有密切關係。隨著教育的普及,女性受中高等教育的機會也增加許多,例如1978年女性就業者具大學及以上學歷者僅佔1.06%、高職4.19%;1997年時大學以上程度者則有4.04%,高職佔10.97%(表5)。再加上各方面因素的配合,女性漸有機會進入各種技術、專業領域,也有較多機會成為主管或具有專業技術決策權者,而增加對整個經濟環境影響力。(表18

女性劣勢的經濟地位

女性成為台灣產業結構改變過程中的犧牲者

  雖然女性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這並不意謂女性的經濟地位已大幅改善。分析女性所從事的工作可發現,女性所從事者多為次級市場的工作,例如美容美髮業、成衣、電子、皮革、餐飲業等勞力密集的行業,較少分佈在石油、鋼鐵、電力、房屋建築、鐵路運輸等資本較為密集的行業。資料亦顯示女性從事服務、事務的工作比例偏高,男性則是從事生產有關機械及體力工作者多偏高。產業與工作性質的性別區隔,相當程度地決定了女性的工作生涯,也因此讓女性的經濟處境更為艱辛。

  1987年間,受台幣升值及國際市場分工的改變,台灣勞力密集產業面臨必需升級轉型、否則即被淘汰的壓力,許多工廠撤資關廠、遷廠至勞動力更便宜的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繼續留在台灣的工廠則在1990年後,大量引進女性外勞替代本勞從事生產線的工作。在勞工法令保障不足(參考女性與法律篇),及雇主計劃性的瓦解工人集體力量下,不少員工未能拿到合法資遣費及退休金,只領取到法定的四至六成,惡劣的老闆甚至規避給付,許多屆齡退休的女工竟無法領取到半毛資遣費及退休金

  資遣費、退休金無著落之外,「工作權不再」成為女工的最痛。據1996年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失業人數增加但就業機會減少,整體受雇員工總計減少十萬至十一萬,其中企業停業歇業、及工廠關廠的大幅增加是主要原因。新興的半導體電子工廠需要的是年輕、高中學歷以上女性;傳統加工工廠仍需勤快耐操的女性作業員,但年輕外勞無需負擔其社會成本、又可全日配合,成為雇主的最愛,於是不願聘本地勞工的雇主,就將招募本地新進員工的年齡限制在三十歲以下,三十年來只被放在「螺絲釘」位置的女工,再轉換已無路可走

勞動力市場的性別歧視

  我們可以在許多地方發現女性就業上的困境,例如,進入就業市場前的阻礙:招募「主管經理人員」、「佐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的廣告有近七成限男性,而招募「秘書」、「會計出納」、「服務人員」的廣告中有近七成是限制女性,導致工作場所內的職位區隔(參考表8表9),這是第一層的區隔。又如,女性能成為主管或民意代表的機會不到男性的十五分之一(表17);目前女性通過國家考試的比例雖高於男性,但是擔任主管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十(表32);整體女性的平均薪資也只有男性的71.6%(表16),並且有25%的女性表示在職場中有過被性騷擾的經驗。這些都是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受到歧視的現象。

沈重的家務負擔阻礙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

  另一個對女性進入勞動市場十分不利的因素,是家庭中沈重的照顧者角色負擔,同時,家務勞動的價值不被社會肯定,社會安全制度支持不足,女性負擔照顧家中的老人、小孩耗費許多心力,已婚女性花費在家務上的時間是男性的五倍左右。難怪根據資料顯示,有 33.45% 的女性因為婚姻家庭離開職場,中斷的職業生涯帶來經濟自主性降低,以及可能面臨二度就業的困境(表14)。

  1997年就業婦女當中,有15.25%是無酬家屬工作者(男性僅有3.23%)表15),她們在名譽上由先生所經營的公司、工廠中,擔任著會計、出納、伙夫、工友等角色卻領不到酬勞,更不一定可以享受到分配的權力。

  此外,女性單親家庭不斷的增加,其經濟處境更為艱難;根據1977-1994年的資料,女性單親淪為貧窮的機會一直維持在 20% 至 25% 之間表 28 ),這群較為社會邊陲的婦女,經濟安全的問題更為堪慮(請參考福利篇)。

  因此,從維持家庭經濟安全的角度來看,女性再次發揮十足的彈性與韌性,而經常扮演家庭裡補充性的角色或救火隊。經濟景氣好的時候,因為家中的男性足以負擔經濟需求,女性留在家中從事家務工作;景氣差或者失業率提高、男性無法負擔家中經濟時,女性加入勞動力市場的比例就提高。女性在家中附屬性的經濟地位,嚴重消耗女性的就業動機,職業生涯無法連貫,當然也會影響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

小結

  台灣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女性扮演著補位、任勞任怨的角色。雖然隨著社會的開放,女性有較多的教育機會與就業選擇 ,也有比以往多的管道進入專業與技術場工作,然而總體而言 ,女性所分享到的經濟成長成果卻遠不如男性,例如薪資、升遷、二度就業、家務分工不公平。分配經濟成果的決策者往往是男性遠超過女性,例如民意代表、企業主管及經理人員中男性是女性的 15.4 倍(表17),男性掌分配大權的結果,女性薪資也僅為男性的 86.5 %。即使是女性多於男性的服務業及事務性工作人員,薪資所得也僅達男性的七成左右;而且在這兩個職業類別中,男性平均薪資都多過女性一萬元左右,其中教育程度越低的女性,平均薪資與男性的差距越大

  佔女性就業者最底層、易於流入邊陲的女性勞動者,都需要公平的社會制度加以支持,尤其為預防貧窮的發生,婦女經濟問題應該是首先要嚴肅面對的。

參考書目

劉毓秀主編
1995 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文化。
徐 美
1998 當前及未來勞動力供需問題及因應對策,「貿易自由化與
   勞動力供需失衡對策」研討會
女工團結組織
1997 「從歷史中走過的關廠失業工,走向何處﹖」,第二屆婦
   女國是會議。1997年3月8日。
余漢儀
1991 台灣地區兩性就業狀況之研究。
行政院主計處
1997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
行政院主計處
1996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
行政院主計處
1997 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行政院勞委會
1994 女性勞工統計。
考試院
1996 女性公務人員人數成長情形。
台北市上班族協會
1996 台北市上班族勞動條件與生活現況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
1993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
1991 台灣地區時間運用調查。
行政院主計處
1997 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
1997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
台灣婦女處境報告
1997 台灣婦女資訊網。

'98 台灣婦女處境報告
☆ 女性與法律 ☆ 人口與家庭 ☆ 婦女與健康 ☆ 婦女的福利處境
☆ 婦女與教育 ☆ 婦女人身安全 ☆ 女性的政治參與
☆ '98 台灣婦女處境報告之相關數據

意見與回應
Yam Women Web since 1998.03.08 last updated : 1998.06.12
All Rights Reserved by 開拓 Formosa on WWW 女性與社區工作小組